前言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进展 | 第12-34页 |
1.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和纯化 | 第14-20页 |
1.2.1 植物原生质体的材料来源及预处理 | 第14-16页 |
1.2.1.1 植物原生质体的材料来源 | 第14-15页 |
1.2.1.2 植物原生质体的预处理 | 第15-16页 |
1.2.2 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16页 |
1.2.3 分离原生质体常用的酶 | 第16-18页 |
1.2.4 渗透压稳定剂 | 第18页 |
1.2.5 酶解处理 | 第18页 |
1.2.6 植物原生质体的纯化 | 第18-19页 |
1.2.7 植物原生质体的活力鉴定 | 第19-20页 |
1.2.7.1 细胞壁染色法 | 第19-20页 |
1.2.7.2 原生质体活性测定 | 第20页 |
1.3 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 | 第20-25页 |
1.3.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 | 第20-21页 |
1.3.2 原生质体培养基 | 第21-22页 |
1.3.3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 | 第22-25页 |
1.3.3.1 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方法 | 第22-24页 |
1.3.3.1.1 固体培养法 | 第23页 |
1.3.3.1.2 液体培养法 | 第23-24页 |
1.3.3.1.3 双层培养法 | 第24页 |
1.3.3.1.4 看护培养法 | 第24页 |
1.3.3.2 培养条件 | 第24-25页 |
1.4 植物原生质体的发育和植株再生 | 第25-26页 |
1.4.1 细胞壁再生 | 第25页 |
1.4.2 细胞分裂 | 第25-26页 |
1.4.3 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 | 第26页 |
1.4.4 植株再生与根的形成 | 第26页 |
1.5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 第26-34页 |
1.5.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7页 |
1.5.2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 第27-29页 |
1.5.2.1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化学方法 | 第27-29页 |
1.5.2.1.1 离子诱导融合法 | 第27页 |
1.5.2.1.1.1 NaNO_3法 | 第27页 |
1.5.2.1.1.2 高Ca~(2+)高pH法 | 第27页 |
1.5.2.1.2 高聚分子诱导融合法 | 第27-29页 |
1.5.2.1.2.1 聚乙二醇(PEG)法 | 第27-28页 |
1.5.2.1.2.2 聚乙酸乙烯脂(PVA)及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法 | 第28-29页 |
1.5.2.2 植物原生质体电场诱导融合法 | 第29页 |
1.5.3 PEG法原生质体融合过程 | 第29-30页 |
1.5.4 影响原生质体融合的因素 | 第30-31页 |
1.5.5 杂种细胞筛选 | 第31-34页 |
1.5.5.1 遗传互补筛选法 | 第31页 |
1.5.5.2 利用营养缺陷型选择融合子 | 第31-32页 |
1.5.5.3 抗性互补筛选法 | 第32页 |
1.5.5.4 利用灭活原生质体选择融合子 | 第32页 |
1.5.5.5 利用生长特性筛选法 | 第32-33页 |
1.5.5.6 利用物理特性筛选法 | 第33-34页 |
2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研究进展 | 第34-39页 |
2.1 三白草的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2.1.1 三白草的性味功效及应用 | 第34页 |
2.1.2 三白草的化学成分 | 第34-35页 |
2.1.3 三白草的药理作用 | 第35页 |
2.2 鱼腥草的研究进展 | 第35-39页 |
2.2.1 鱼腥草的性味功效及应用 | 第36页 |
2.2.2 鱼腥草的化学成分 | 第36-37页 |
2.2.3 鱼腥草的药理作用 | 第37-39页 |
3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核型分析 | 第39-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1.1 材料 | 第39页 |
3.1.2 方法 | 第39-41页 |
3.1.2.1 制片方法 | 第39-40页 |
3.1.2.2 结果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2.1 染色体数目 | 第41页 |
3.2.2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核型 | 第41-42页 |
3.2.3 三白草和鱼腥草的模式图 | 第42-45页 |
3.3 讨论 | 第45-46页 |
4 三白草愈伤组织培养 | 第46-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4.1.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6页 |
4.1.2 试剂 | 第46-47页 |
4.1.3 方法 | 第47页 |
4.2 结果 | 第47-51页 |
4.2.1 不同激素组合对三白草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 NAA、BA不同比例对三白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3 不同消毒剂对三白草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4 不同培养基对三白草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0页 |
4.2.5 培养基中肌醇含量对三白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结论与分析 | 第51-53页 |
5 三白草的悬浮培养 | 第53-6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5.1.1 材料来源及培养 | 第54页 |
5.1.2 细胞生长测定 | 第54-55页 |
5.1.3 总黄酮的测定 | 第55-56页 |
5.2 结果 | 第56-59页 |
5.2.1 不同激素组合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细胞生长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2 不同碳源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7页 |
5.2.3 不同蔗糖浓度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4 接种量对三白草悬浮培养的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 结论与分析 | 第59-65页 |
5.3.1 影响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因素 | 第59-60页 |
5.3.2 对今后细胞培养工作的设想 | 第60-65页 |
6 三白草和鱼腥草原生质体的融合 | 第65-81页 |
6.1 材料 | 第65-67页 |
6.1.1 试剂及试液 | 第65-66页 |
6.1.1.1 CPW溶液 | 第65页 |
6.1.1.2 酶溶液 | 第65-66页 |
6.1.1.3 融合液 | 第66页 |
6.1.1.4 原生质体培养基 | 第66页 |
6.1.2 仪器设备 | 第66-67页 |
6.2 方法 | 第67-71页 |
6.2.1 三白草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68页 |
6.2.2 鱼腥草原生质体制备 | 第68-69页 |
6.2.3 原生质体产量的测定 | 第69页 |
6.2.4 原生质体活力测定 | 第69页 |
6.2.5 原生质体的融合 | 第69页 |
6.2.6 融合体的培养 | 第69-70页 |
6.2.7 融合体的鉴定 | 第70-71页 |
6.2.7.1 杂种愈伤组织的形态鉴定 | 第70页 |
6.2.7.2 荧光染色法鉴定 | 第70页 |
6.2.7.3 杂种愈伤组织的染色体分析 | 第70-71页 |
6.2.7.4 融合体的电镜观察 | 第71页 |
6.2.8 药理作用比较——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 第7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1页 |
6.3.1 酶解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及活力的影响 | 第71-76页 |
6.3.2 不同融合液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76-78页 |
6.3.3 融合液处理时间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78页 |
6.3.4 原生质体不同密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78-79页 |
6.3.5 融合剂滴加量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79页 |
6.3.6 杂种愈伤组织的染色体分析 | 第79-80页 |
6.3.7 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7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7页 |
英文摘要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