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S流量工程的设计与实现
第1章. 引言 | 第1-11页 |
1.1. IP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 | 第8页 |
1.2. 建设下一代可运营IP网络的关键 | 第8-9页 |
1.3. MPLS流量工程的重要作用 | 第9-11页 |
第2章. MPLS | 第11-26页 |
2.1. MPLS的产生背景 | 第11-13页 |
2.1.1 IP和ATM技术的对比与应用 | 第11-12页 |
2.1.2 IP交换和MPLS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3页 |
2.2. MPLS的基础概念 | 第13-18页 |
2.2.1 FEC,标签和LSP | 第13-16页 |
2.2.2 通用标签,标签栈和标签聚合 | 第16-17页 |
2.2.3 标签分发和标签保持 | 第17-18页 |
2.2.4 逐跳LSP和显式路径LSP | 第18页 |
2.3. MPLS应用 | 第18-26页 |
2.3.1 MPLS集成IP和ATM | 第18-19页 |
2.3.2 MPLSTE | 第19-20页 |
2.3.3 MPLSVPN | 第20-21页 |
2.3.4 MPLSQoS | 第21-26页 |
第3章. 流量工程 | 第26-33页 |
3.1. 流量工程简介 | 第26-27页 |
3.2. 流量工程的技术演进 | 第27-29页 |
3.3. MPLS流量工程的优势 | 第29-30页 |
3.4. MPLS流量工程的实现分类 | 第30-31页 |
3.5. MPLS流量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第4章. MPLS流量工程的功能分解 | 第33-50页 |
4.1. MPLS流量工程的总体框架 | 第33-34页 |
4.2. 数据转发模块 | 第34-36页 |
4.3. 信息发布模块 | 第36-38页 |
4.4. 路径计算模块 | 第38-41页 |
4.4.1 传统的SPF算法 | 第38-39页 |
4.4.2 SPF算法的主要改进 | 第39-40页 |
4.4.3 CSPF算法 | 第40-41页 |
4.5. 信令模块 | 第41-47页 |
4.5.1 CR-LDP与RSVP-TE | 第41-42页 |
4.5.2 CR-LDP的基本机制 | 第42-44页 |
4.5.3 CR-LDP的信令处理过程 | 第44-47页 |
4.6. 路由策略与TE-LSP | 第47-50页 |
4.6.1 IGP-SHORTCUT | 第47-48页 |
4.6.2 BGP-SHORTCUT | 第48-50页 |
第5章. MPLS流量工程的具体实现 | 第50-73页 |
5.1. MPLS流量工程实现的环境 | 第50-54页 |
5.1.1 VRP的基本结构 | 第50-51页 |
5.1.2 MPLS流量工程模块的上下文 | 第51-53页 |
5.1.3 MPLS流量工程的模块划分 | 第53-54页 |
5.2. CR-LDP模块的实现 | 第54-67页 |
5.2.1 概述 | 第54页 |
5.2.2 对等体之间会话机制的实现 | 第54-57页 |
5.2.3 CR-LDP的处理过程实现 | 第57-67页 |
5.3. CR-LSP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67-73页 |
5.3.1 TE-MIB模块 | 第67-69页 |
5.3.2 资源管理模块 | 第69-70页 |
5.3.3 控制模块 | 第70-7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3-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