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及应用
| 第一章 导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 第1-69页 |
| 1.1 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 第12-24页 |
| 1.2 主流增长理论述评 | 第24-45页 |
| 1.3 制度对增长的重要性 | 第45-55页 |
| 1.4 本文的研究设计 | 第55-69页 |
| 第二章 制度变迁的动态学与制度积累方程 | 第69-124页 |
| 2.1 制度与规则 | 第70-75页 |
| 2.2 制度的生产性 | 第75-86页 |
| 2.3 制度变迁的逻辑 | 第86-97页 |
| 2.4 诱致型制度变迁的制度积累方程 | 第97-109页 |
| 2.5 强制型制度变迁的制度积累方程 | 第109-120页 |
| 2.6 社会总制度积累方程 | 第120-123页 |
| 2.7 总结性阐示 | 第123-124页 |
| 第三章 基于制度变迁的增长模型:基本框架 | 第124-172页 |
| 3.1 代表性消费者的经济行为 | 第124-133页 |
| 3.2 代表性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 第133-139页 |
| 3.3 市场的竞争性均衡 | 第139-142页 |
| 3.4 稳态分析 | 第142-152页 |
| 3.5 比较静态分析 | 第152-161页 |
| 3.6 贴现率变化的影响 | 第161-163页 |
| 3.7 制度变迁的历时性结果 | 第163-172页 |
| 第四章 稳定性与转移动态分析 | 第172-217页 |
| 4.1 界定稳定性 | 第172-174页 |
| 4.2 构造相位图 | 第174-199页 |
| 4.3 分析相位图 | 第199-217页 |
| 第五章 收敛特征与收敛速度 | 第217-246页 |
| 5.1 收敛与条件收敛 | 第217-218页 |
| 5.2 收敛路径的解析解 | 第218-222页 |
| 5.3 人均资财的收敛特征 | 第222-226页 |
| 5.4 收敛速度的数值分析 | 第226-240页 |
| 5.5 定量调整速度的估计 | 第240-243页 |
| 5.6 总结性述评 | 第243-246页 |
| 第六章 基于制度变迁的内生增长 | 第246-271页 |
| 6.1 内生增长的可能性 | 第247-249页 |
| 6.2 消费者最优化 | 第249页 |
| 6.3 厂商的生产特征 | 第249-253页 |
| 6.4 竞争均衡 | 第253-254页 |
| 6.5 转移动态 | 第254-259页 |
| 6.6 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 第259-262页 |
| 6.7 均衡效率与帕累托改进 | 第262-268页 |
| 6.8 本章小结 | 第268-271页 |
| 第七章 积极推动促进增长的制度变革 | 第271-334页 |
| 7.1 基于制度的增长实践 | 第271-293页 |
| 7.2 制度变迁的绩效标准 | 第293-298页 |
| 7.3 发挥制度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 第298-313页 |
| 7.4 促进增长的公共政策方向 | 第313-334页 |
| 第八章 经验应用:中国的体制变迁与经济增长 | 第334-417页 |
| 8.1 市场化改革与体制转型 | 第335-339页 |
| 8.2 测度向市场体制转型的进程 | 第339-348页 |
| 8.3 两类制度变迁的定量估计 | 第348-354页 |
| 8.4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 | 第354-361页 |
| 8.5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因果检验 | 第361-365页 |
| 8.6 综合解释经济增长的来源 | 第365-388页 |
| 8.7 为进一步的增长提供制度基础 | 第388-400页 |
| 8.8 本章小结 | 第400-417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417-425页 |
| 9.1 基本研究结论 | 第417-422页 |
| 9.2 特点及主要创新点 | 第422-423页 |
| 9.3 不足与改进方向 | 第423-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5-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