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7-16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7-15页 |
1.1.l 植物遗传转化 | 第7-11页 |
1.1.1.1 植物转基因方法 | 第7-10页 |
1.1.1.2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检测 | 第10-11页 |
1.1.2 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2.1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转化系统 | 第12-13页 |
1.1.2.2 大豆器官发生及其转化系统 | 第13-14页 |
1.1.2.3 原生质体再生及其转化系统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6-1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6页 |
2.1.2 菌株与植物转化载体 | 第16-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22页 |
2.2.1 细菌的转化 | 第17页 |
2.2.2 大豆子叶节的转化 | 第17-18页 |
2.2.2.1 菌液制备 | 第17页 |
2.2.2.2 子叶节外植体的制备 | 第17-18页 |
2.2.2.3 大豆子叶节再生系统的优化 | 第18页 |
2.2.3 大豆基因型筛选 | 第18页 |
2.2.4 其它影响转化频率因子的优化 | 第18-19页 |
2.2.5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19-21页 |
2.2.5.1 GUS活性检测 | 第19页 |
2.2.5.2 PCR检测 | 第19-20页 |
2.2.5.3 PCR-Southern杂交 | 第20-21页 |
2.2.6 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3页 |
3.1 大豆子叶节再生系统的优化 | 第22-25页 |
3.1.1 基本培养基的优化 | 第22-23页 |
3.1.2 MMS诱导培养基微量成分的优化 | 第23-24页 |
3.1.3 子叶节外植体上子叶的数目对不定芽产生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 大豆基因型的筛选 | 第25-26页 |
3.3 几种因素对农杆菌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26-30页 |
3.3.1 乙酰丁香酮浓度及PH值对农杆菌转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2 预培养时间对农杆菌转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3 超声波处理对大豆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4 外植体年龄对大豆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 不同发育阶段组织Gus表达活性的分析 | 第30页 |
3.5 筛选摸式及转化效果 | 第30-32页 |
3.6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32页 |
3.7 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32-33页 |
4 讨 论 | 第33-37页 |
4.1 大豆组培系统与农杆菌遗传转化受体系统 | 第33-34页 |
4.1.1. 无菌苗的年龄与受体细胞感受态 | 第33页 |
4.1.2 子叶节切割与丛生芽数 | 第33-34页 |
4.1.3 存在问题 | 第34页 |
4.2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34-37页 |
4.2.1 农杆菌与大豆基因型 | 第34页 |
4.2.2 外植体 | 第34-35页 |
4.2.3 培养方法对转化的影响 | 第35页 |
4.2.4 转化细胞与再生细胞 | 第35页 |
4.2.5 选择策略 | 第35-37页 |
5 结 论 | 第37-38页 |
致 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图 版 说 明 | 第43-44页 |
图 版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