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6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无线信道模型与CDMA信号模型 | 第19-32页 |
2.1 智能天线基本理论 | 第19-23页 |
2.2 无线多径信道模型 | 第23-29页 |
2.2.1 路径损耗以及阴影效应 | 第23-24页 |
2.2.2 快衰落 | 第24-27页 |
2.2.3 阵列响应矢量 | 第27-28页 |
2.2.4 蜂窝系统信道模型 | 第28-29页 |
2.3 CDMA信号模型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空时2D RAKE处理技术 | 第32-43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RAKE接收机 | 第32-35页 |
3.2.1 时域1D RAKE接收机 | 第32-33页 |
3.2.2 空时2D RAKE接收机 | 第33-35页 |
3.3 基于空时处理2D RAKE接收机 | 第35-39页 |
3.3.1 ST-MMSE算法 | 第36-37页 |
3.3.2 ST-DRCMA算法 | 第37-39页 |
3.4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 第39-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W-CDMA方式下空时2D RAKE接收机 | 第43-56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上行链路信号模型 | 第44-45页 |
4.3 信道参数估计 | 第45-47页 |
4.4 空时级联RAKE接收机 | 第47-49页 |
4.5 空时级联RAKE接收机性能分析 | 第49-52页 |
4.6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 第52-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空时CDMA多用户检测(Ⅰ) | 第56-65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空时多用户检测 | 第56-59页 |
5.3 空时多用户检测接收机结构及算法 | 第59-62页 |
5.3.1 空时多用户检测接收机结构 | 第59-60页 |
5.3.2 空时多用户检测算法 | 第60-62页 |
5.4 计算机仿真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空时CDMA多用户检测(Ⅱ) | 第65-78页 |
6.1 引言 | 第65页 |
6.2 信道已知空时多用户检测 | 第65-69页 |
6.3 迭代检测算法 | 第69-73页 |
6.3.1 基于SAGE算法的空时多用户检测 | 第70-72页 |
6.3.2 基于SAGE的空时多用户检测的改进 | 第72-73页 |
6.3.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73页 |
6.4 计算机仿真 | 第73-7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空时干扰抵消CDMA多用户检测 | 第78-89页 |
7.1 引言 | 第78页 |
7.2 单径情况下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 | 第78-80页 |
7.3 多径条件下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 | 第80-84页 |
7.4 计算机仿真 | 第84-8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八章 自适应下行波束形成技术 | 第89-100页 |
8.1 引言 | 第89页 |
8.2 上下行链路信道模型 | 第89-91页 |
8.3 上下行联合处理技术 | 第91-94页 |
8.4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 第94-99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九章 结束语 | 第100-103页 |
9.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100-101页 |
9.2 智能天线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