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2 导言 | 第6-7页 |
3 研究述评 | 第7-11页 |
4 材料与方法 | 第11-15页 |
4.1 试验地概况 | 第11页 |
4.2 试验材料与主要栽培技术 | 第11-12页 |
4.3 试验设计 | 第12-13页 |
4.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15-36页 |
5.1 各处理对小麦生育后期的影响 | 第15-19页 |
5.1.1 生态因子的变化 | 第15-16页 |
5.1.2 对小麦的倒伏的影响 | 第16-17页 |
5.1.3 小麦灌浆速率的变化 | 第17-18页 |
5.1.4 小麦最终产量的变化 | 第18-19页 |
5.2 种植模式对机械的适应性及轧伤玉米苗对产量影响 | 第19-21页 |
5.2.1 各处理对机械的适应性 | 第19-20页 |
5.2.2 机械对玉米根系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20页 |
5.2.3 轧伤玉米植株对产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5.3 对各处理玉米的影响 | 第21-29页 |
5.3.1 玉米叶绿素的变化 | 第21-22页 |
5.3.2 不同处理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22-23页 |
5.3.3 不同处理叶面积及功能持续期 | 第23-24页 |
5.3.4 不同处理株高变化 | 第24-25页 |
5.3.5 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 第25页 |
5.3.6 不同处理灌浆速率的变化 | 第25-27页 |
5.3.7 群体内光分布及风速变化 | 第27-29页 |
5.3.8 各处理玉米产量性状分析 | 第29页 |
5.4 全年不同处理产量、能量效益、经济效益分析 | 第29-32页 |
5.4.1 不同处理全年的产量分析 | 第29-30页 |
5.4.2 不同处理全年经济效益比较 | 第30-31页 |
5.4.3 不同处理能量利用效率分析 | 第31-32页 |
5.5 不同处理综合效益评价 | 第32-36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英文摘要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