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9页 |
·选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国内外关于行政复议调解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1-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文献分析方法 | 第15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5页 |
·实证分析方法 | 第15页 |
·创新点 | 第15-17页 |
·提出了行政复议大调解的理念 | 第15-16页 |
·提出改善行政复议调解工作的对策 | 第16-17页 |
第2章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的立法及实践 | 第17-37页 |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的立法沿革 | 第17-26页 |
·行政复议条例 | 第17-20页 |
·行政复议法 | 第20-24页 |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 第24-26页 |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的实践发展 | 第26-37页 |
·各地对行政复议调解的立法规定及实践 | 第26-29页 |
·典型案例分析 | 第29-35页 |
·实践中行政复议调解发挥的重大作用 | 第35-37页 |
第3章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第37-42页 |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行政复议调解立法不完善 | 第37页 |
·我国复议机构不能适应大调解工作的需要 | 第37-38页 |
·我国复议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 第38页 |
·行政复议调解的作用没充分发挥 | 第38-39页 |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9-42页 |
·封建思想和文化观念影响 | 第39页 |
·我国行政法理论研究滞后 | 第39-40页 |
·对行政复议调解制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重视不够 | 第40页 |
·培训工作不到位 | 第40页 |
·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制度不健全 | 第40-42页 |
第4章 调解在国外行政程序中的运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2-47页 |
·调解在国外行政程序中的应用 | 第42-45页 |
·美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在行政程序的运用 | 第42-43页 |
·德国行政程序中关于和解的规定 | 第43-44页 |
·英国的行政裁判所制度 | 第44-45页 |
·国外调解机制对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工作的启示 | 第45-47页 |
·追求民主化价值 | 第45页 |
·体现成本效率原则 | 第45-46页 |
·机构的独立性和人员的专业化 | 第46-47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工作的具体对策 | 第47-55页 |
·大力提倡以调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 | 第47-48页 |
·坚持行政复议调解原则,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 第47-48页 |
·坚持行政复议调解原则,践行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的宗旨 | 第48页 |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立法 | 第48-53页 |
·加强行政法理论研究工作 | 第48-50页 |
·完善相关立法 | 第50-53页 |
·建立健全行政复议机构,改革行政复议体制 | 第53-54页 |
·探索建立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 | 第53页 |
·探索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复议审理权 | 第53-54页 |
·建立高素质的行政复议调解人员队伍 | 第54-55页 |
·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培训 | 第54页 |
·实行全国统一的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资格制度 | 第54页 |
·提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