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甘草上污染真菌类群分析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9-10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黄曲霉毒素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黄曲霉毒素 | 第12页 |
·黄曲霉毒素性质及毒性 | 第12-13页 |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 第13-15页 |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及其代谢途径 | 第15页 |
·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的发展前景 | 第15-16页 |
·中草药黄曲霉毒素污染现状与防除技术 | 第16-20页 |
·中药材及中成药上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 | 第17页 |
·关于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 第17-18页 |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防除技术 | 第18-20页 |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不同来源甘草上污染真菌的类群分析 | 第21-38页 |
·材料 | 第2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2页 |
·甘草样品上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1-22页 |
·菌落培养性状 | 第22页 |
·显微形态性状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7页 |
·菌株的分离计数 | 第22-24页 |
·分离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初步鉴定 | 第24-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第3章 部分分离菌株的形态及分子鉴定 | 第38-52页 |
·材料 | 第3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41页 |
·江西甘草样品菌株的培养性状及显微形态鉴定方法 | 第38-39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页 |
·引物设计 | 第39页 |
·PCR扩增 | 第39-40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40-41页 |
·ITS和TEF-1a区段的序列测定 | 第41页 |
·基于ITS和TEF-1a区段的菌株序列分析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优势菌株培养性状及鉴定 | 第42-45页 |
·部分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45-49页 |
·部分菌株产毒素特性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附图 部分菌培养性状 | 第60-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