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大气PM10来源的混合模型解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的分析检测技术 | 第12页 |
·源解析研究方法现状 | 第12-13页 |
·源解析受体模型的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国内外源解析工作开展情况 | 第16-17页 |
·论文的来源及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PM_(10) 受体采样和组分分析方法 | 第20-24页 |
·环境受体样品的采集 | 第20-22页 |
·采样仪器选择及其质量控制 | 第20页 |
·采样滤膜的选择、处理及其质量控制 | 第20-21页 |
·采样点位和采样时间的确定 | 第21页 |
·受体样品的处理和保存及其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受体样品的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无机元素的分析方法 | 第22页 |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水溶性离子的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3 重庆市PM_(10) 的污染特征研究 | 第24-35页 |
·PM_(10) 浓度污染特征研究 | 第24-25页 |
·PM_(10) 组分的污染特征研究 | 第25-34页 |
·受体的主量成分和次量成分 | 第25-26页 |
·无机元素的污染特征研究 | 第26-28页 |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污染特征研究 | 第28-31页 |
·水溶性离子组分的污染特征研究 | 第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重庆市PM_(10)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 第35-45页 |
·因子分析法模型方法简介 | 第35-38页 |
·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35-37页 |
·因子分析法主要运算步骤 | 第37-38页 |
·重庆市主城区PM_(10) 主要污染因子的确定 | 第38-44页 |
·各污染因子物理意义的解析 | 第38-42页 |
·各污染源对大气PM_(10) 贡献率的解析 | 第42-43页 |
·重庆市主城PM_(10) 污染源的确定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PM_(10) 源的采样和成分谱的分析 | 第45-55页 |
·源样品的采集 | 第45-48页 |
·道路扬尘的采集和处理 | 第45页 |
·施工扬尘的采集和处理 | 第45-47页 |
·建筑材料尘的采集和处理 | 第47页 |
·燃煤烟尘的采集和处理 | 第47-48页 |
·钢铁冶金尘的采集和处理 | 第48页 |
·机动车尾气尘采集和处理 | 第48页 |
·源样品的处理和再悬浮 | 第48页 |
·源样品的组分分析与源成分谱的建立 | 第48-54页 |
·建筑材料尘与钢铁尘 | 第49-50页 |
·燃煤烟尘 | 第50-51页 |
·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 | 第51-52页 |
·机动车尾气尘 | 第52页 |
·二次粒子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混合模型算法程序的研究 | 第55-67页 |
·模型简介 | 第55-60页 |
·CMB 模型 | 第55-57页 |
·遗传算法(GA)模型 | 第57-59页 |
·两种模型算法的比较 | 第59-60页 |
·混合模型算法程序研究 | 第60-66页 |
·优化准则函数的创建 | 第61页 |
·模型的参数设定 | 第61-62页 |
·模型的运行 | 第62-65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7 重庆市主城PM_(10) 来源解析研究 | 第67-82页 |
·解析结果及其修正 | 第67-70页 |
·重庆主城来源解析结果的研究 | 第70-81页 |
·各采样点的解析结果 | 第70-76页 |
·重庆主城解析结果的季节变化 | 第76-77页 |
·各污染源类型的分析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82-84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