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我国缓刑制度的缺陷 | 第11-26页 |
一、缓刑适用率低 | 第11页 |
二、缓刑适用随意性大 | 第11-12页 |
(一) 缓刑适用因人因时而异量刑标准不统一 | 第11-12页 |
(二) 在缓刑适用的尺度掌握上各级法院的标准不统一 | 第12页 |
三、立法缺陷 | 第12-16页 |
(一) 形式条件的缺陷 | 第12-14页 |
(二) 实质条件的缺陷 | 第14-15页 |
(三) 排除条件的缺陷 | 第15页 |
(四) 立法上未明确规定未成年犯特殊缓刑制度 | 第15-16页 |
四、司法缺陷 | 第16-19页 |
(一) 对职务犯罪过多地适用缓刑 | 第16-17页 |
(二) 缓刑裁量缺乏有效的监督 | 第17-18页 |
(三) 将能否缴纳罚金作为决定适用缓刑的条件 | 第18页 |
(四) 以交付缓刑考察费作为适用缓刑的条件 | 第18-19页 |
(五) 缺乏缓刑适用的程序性规定 | 第19页 |
(六) 缺乏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性规定 | 第19页 |
五、考察缺陷 | 第19-26页 |
(一) 缺乏专门的缓刑考察机关 | 第19-20页 |
(二) 缓刑考察内容的缺陷 | 第20-22页 |
(三) 缓刑考验期规定的缺陷 | 第22页 |
(四) 缓刑撤销制度的缺陷 | 第22-24页 |
(五) 缺乏制度化的缓刑考察规范监管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 第26-54页 |
一、缓刑适用制度的完善 | 第26-41页 |
(一) 缓刑适用形式条件的完善 | 第26-32页 |
(二) 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完善 | 第32-34页 |
(三) 修正缓刑适用的排除条件 | 第34-35页 |
(四) 建立单位缓刑制度 | 第35-37页 |
(五) 增设缓刑适用的程序性规定 | 第37-40页 |
(六) 完善未成年人缓刑制度 | 第40-41页 |
二、缓刑考察制度的完善 | 第41-54页 |
(一) 调整缓刑考察主体 | 第41-43页 |
(二) 建立缓刑保证制度 | 第43-45页 |
(三) 充实缓刑考察内容 | 第45-48页 |
(四) 完善考察期限 | 第48-49页 |
(五) 完善缓刑撤销制度 | 第49-52页 |
(六) 建立缓刑和社区矫正相结合的刑罚制度 | 第52-53页 |
(七) 建立规范的缓刑考察机制和工作制度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