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引言 | 第6页 |
| 第一章 关于人性的学说 | 第6-15页 |
| ·亚里士多德的人性学说 | 第6-7页 |
| ·人天生具有政治性 | 第6页 |
| ·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 | 第6-7页 |
| ·休谟的人性理论 | 第7-10页 |
| ·人性的外部预设 | 第8页 |
| ·人性的内部预设 | 第8-10页 |
| ·马克思的人性说 | 第10-11页 |
| ·马克思人性学说的基础——唯物史观 | 第10-11页 |
|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11页 |
| ·中国古代人性思想 | 第11-15页 |
| ·孟轲的性善论 | 第11-13页 |
| ·老子与庄子的自然人性论 | 第13-14页 |
| ·荀子的性恶论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人性与政制设计 | 第15-23页 |
| ·亚里士多德的人性学说与政体的选择、权力的分立理论 | 第15-17页 |
| ·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人性理论与权力制衡 | 第17-23页 |
| ·洛克关于人的学说和分权理论 | 第17-19页 |
| ·孟德斯鸠人性理论及其权力分衡理论 | 第19-20页 |
| ·联邦党人的天使理论与权力制衡理论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对权力的制约 | 第23-29页 |
| ·人性具有善恶二元性 | 第23-24页 |
| ·如何制约权力 | 第24-29页 |
| ·以宪政约束权力 | 第24-25页 |
| ·以舆论制约权力 | 第25-27页 |
| ·市民社会对权力的制约 | 第27-29页 |
| 结束语 | 第29-31页 |
| 注释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