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 第12页 |
|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 第18-19页 |
| ·景观稳定性与景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 | 第19页 |
| ·人类的生态作用研究 | 第19-20页 |
| ·景观生态建设 | 第20页 |
| ·高强度土地利用区农村景观的规划 | 第20-21页 |
| ·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 | 第23-32页 |
| ·城市景观学的地位 | 第23-24页 |
| ·城市景观学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 ·城市景观学的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城市景观结构与人居环境的研究 | 第25-26页 |
| ·国内城市景观学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 ·目前世界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 | 第27-32页 |
| ·城市景观结构多样性研究 | 第32-33页 |
| 2. 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3-37页 |
| ·研究区域的概况 | 第33-35页 |
| ·市区分区与人口 | 第33-34页 |
| ·地理位置 | 第34页 |
| ·气候 | 第34-35页 |
| ·土壤结构与水文地质 | 第35页 |
| ·植被 | 第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 ·材料收集 | 第35-36页 |
| ·景观多样性测定 | 第36页 |
| ·斑块多样性测定(Analyze of patch diversity) | 第36-3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2页 |
| ·新乡市建成区的景观多样性分析 | 第37-44页 |
| ·卫滨区的景观类型及斑块构成 | 第37-39页 |
| ·牧野区的景观类型及斑块构成 | 第39-40页 |
| ·开发区的景观类型及斑块构成 | 第40-41页 |
| ·红旗区的景观类型及斑块构成 | 第41-43页 |
| ·风泉区的景观类型及斑块构成 | 第43-44页 |
| ·新乡市的景观类型及斑块构成 | 第44-46页 |
| ·新乡市景观多样性分析 | 第46-48页 |
| ·新乡市景观布局分析 | 第48-52页 |
| ·新乡市景观布局的特点 | 第48页 |
| ·新乡市景观格局成因 | 第48-49页 |
| ·新乡市景观格局对环境构成的影响 | 第49-52页 |
| 4. 新乡市景观生态规划对策 | 第52-58页 |
| ·新乡市景观生态规划基本原则 | 第52页 |
| ·新乡市景观生态规划总体目标 | 第52-53页 |
| ·新乡市景观生态规划对策 | 第53-58页 |
| ·筹建乔、灌、草型复合结构大型绿地 | 第53-55页 |
| ·以人民公园和牧野公园为“绿心”加入自然斑块 | 第55页 |
| ·建立环城绿带 | 第55-56页 |
| ·建立城区星状景观格局 | 第56页 |
| ·城市生态水环境的改善 | 第56-57页 |
| ·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率 | 第57页 |
| ·决策者重视和全民绿化总动员 | 第57-58页 |
| 5. 讨论 | 第58-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详细摘要 | 第66-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