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 ·种衣剂的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 ·种衣剂的技术指标 | 第15-17页 |
| ·外观 | 第15页 |
| ·有效成分 | 第15页 |
| ·有害杂质含量 | 第15页 |
| ·悬浮率 | 第15-16页 |
| ·粘度 | 第16页 |
| ·pH值 | 第16页 |
| ·包衣均匀度 | 第16页 |
| ·脱落率 | 第16页 |
| ·湿筛实验 | 第16-17页 |
| ·冷贮稳定性 | 第17页 |
| ·热贮稳定性 | 第17页 |
| ·种衣剂的种类 | 第17-19页 |
| ·农药型种衣剂 | 第18页 |
| ·微肥型种衣剂 | 第18页 |
| ·除草种衣剂 | 第18页 |
| ·促进作物生长种衣剂 | 第18页 |
| ·调节花期的种衣剂 | 第18-19页 |
| ·利于播种的种衣剂 | 第19页 |
| ·蓄水抗早种衣剂 | 第19页 |
| ·抗流失种衣剂 | 第19页 |
| ·生物种衣剂 | 第19页 |
| ·种子包衣技术的优点 | 第19-20页 |
| ·小麦纹枯病概述及防治 | 第20-24页 |
| ·小麦纹枯病症状 | 第20-21页 |
| ·小麦纹枯病病原 | 第21页 |
| ·小麦纹枯病病害循环 | 第21页 |
| ·初侵染 | 第21页 |
| ·传播 | 第21页 |
| ·侵染与发病 | 第21页 |
| ·再侵染 | 第21页 |
| ·小麦纹枯病发生条件 | 第21-22页 |
| ·品种抗病性 | 第21-22页 |
| ·耕作与栽培措施 | 第22页 |
| ·灌溉条件的改善,播种密度的增高,化肥特别是速效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纹枯病发生流行 | 第22页 |
| ·气候条件 | 第22页 |
| ·土壤条件 | 第22页 |
| ·小麦纹枯病病害控制 | 第22-24页 |
| ·种植抗(耐)病品种 | 第22-23页 |
| ·加强栽培管理 | 第23页 |
| ·药剂防治 | 第23页 |
| ·生物防治 | 第23-24页 |
| ·我国现有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较好的种衣剂 | 第24-25页 |
| ·2%戊唑醇干粉种衣剂 | 第24页 |
| ·6%福.戊唑干粉种衣剂 | 第24页 |
| ·17%多.克.酮悬浮种衣剂 | 第24页 |
| ·12.3%福.戊.克小麦种衣剂 | 第24-25页 |
| ·20%多.福.唑醇小麦种衣剂 | 第25页 |
| ·适乐时 | 第25页 |
| ·我国现有小麦种衣剂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传统农药剂型 | 第25-26页 |
| ·生物型种衣剂 | 第26页 |
| ·未来小麦种衣剂发展的方向 | 第26-27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 | 第27-30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在抑制植物病害方面的作用 | 第27-29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前景 | 第29-30页 |
| ·本选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0页 |
| ·本选题研究目的、意义 | 第30页 |
| ·本选题研究的内容 | 第30页 |
| ·本选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32-46页 |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32-33页 |
| ·试验设计原理 | 第33页 |
| ·种衣剂在实验室的同比实验方法 | 第33-43页 |
| ·种衣剂对纹枯病抑菌率的同比试验 | 第33-34页 |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33-34页 |
| ·PSA培养基的制备 | 第34页 |
| ·培养基及器皿的灭菌 | 第34页 |
| ·倒平板 | 第34页 |
| ·接种及培养 | 第34页 |
| ·种衣剂对小麦发芽势、发芽率的同比试验 | 第34-36页 |
| ·种子包衣方法 | 第34页 |
| ·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检测方法 | 第34-36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溶液的制备及对种衣剂主要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溶液的的制备 | 第36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溶液对种衣剂主要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其他种衣剂活性成分的筛选方法 | 第37-39页 |
| ·种衣剂助剂筛选方法 | 第39-42页 |
| ·成膜剂的筛选方法 | 第39-41页 |
| ·增稠剂的优选方法 | 第41-42页 |
| ·防冻剂的研究方法 | 第42页 |
| ·pH值对种衣剂主要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种衣剂警戒色的筛选 | 第43页 |
| ·田间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 ·田间播种实验 | 第43-45页 |
| ·田间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及数据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6-60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溶液对种衣剂主要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46页 |
| ·种衣剂其他活性成分配方的研究结果 | 第46-52页 |
| ·种衣剂肥料配方的研究结果 | 第46-47页 |
| ·种衣剂微量元素配方的研究结果 | 第47-51页 |
| ·种衣剂有益微生物配方的研究结果 | 第51-52页 |
| ·种衣剂助剂配方的研究结果 | 第52-55页 |
| ·种衣剂成膜剂的研究结果 | 第52-53页 |
| ·种衣剂成膜剂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52页 |
| ·种衣剂的质量控制指标测定 | 第52-53页 |
| ·种衣剂增稠剂的研究结果 | 第53-54页 |
| ·种衣剂防冻剂的研究结果 | 第54页 |
| ·种衣剂酸度调节剂的研究结果 | 第54-55页 |
| ·田间试验结果 | 第55-58页 |
| ·新型环保种衣剂产品质量指标 | 第58-59页 |
| ·市场前景分析 | 第59-60页 |
| 第4章 机理浅析 | 第60-66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防治病害的机理 | 第60-62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抑制植物病害的机制 | 第60-61页 |
| ·诱导植物抗性蛋白的产生 | 第60页 |
| ·诱导木质素形成 | 第60页 |
| ·改变植物的酚类代谢 | 第60页 |
| ·诱使植物产生愈创葡聚糖 | 第60-61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诱导植物产生广谱抗性的机制 | 第61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对植物病原菌直接抑制作用的机制 | 第61-62页 |
| ·天然高分子多糖的增产作用 | 第62页 |
| ·促进根系生长 | 第62页 |
| ·活化根际状态 | 第62页 |
| ·提高肥效 | 第62页 |
| ·缩节粗壮 | 第62页 |
| ·肥料的作用 | 第62-63页 |
| ·助剂A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氮(N)的影响 | 第63页 |
| ·钾(K)的影响 | 第63页 |
| ·磷(P)的影响 | 第63页 |
| ·微量元素的作用 | 第63-64页 |
| ·硼砂的影响 | 第63-64页 |
| ·硫酸锌的影响 | 第64页 |
| ·助剂B的影响 | 第64页 |
| ·环保型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 第64-66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 附录一 环保型小麦种衣剂田间试验报告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