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模式植物拟南芥 | 第8-10页 |
·拟南芥突变体库 | 第8-9页 |
·拟南芥基因组研究 | 第9-10页 |
2.BAG蛋白的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哺乳动物体内的BAG蛋白 | 第10-12页 |
·拟南芥BAG类蛋白 | 第12-13页 |
·拟南芥BAG蛋白的潜在功能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拟南芥BAG基因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15-26页 |
1.前言 | 第15页 |
2.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5-19页 |
·拟南芥栽培、转化和筛选所需介质 | 第15-16页 |
·拟南芥的栽培 | 第16-17页 |
·拟南芥种子的收获 | 第17页 |
·突变体的鉴定 | 第17-18页 |
·提取液 | 第17页 |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7-18页 |
·PCR反应及电泳检测 | 第18页 |
·拟南芥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18-19页 |
·盐处理 | 第18页 |
·过氧化氢处理拟南芥子叶 | 第18页 |
·突变体生育期变化的鉴定 | 第18-19页 |
·高温处理 | 第19页 |
·UVB辐射处理 | 第19页 |
3.实验结果 | 第19-26页 |
·突变体的鉴定 | 第19-20页 |
·不同的NaCl浓度对拟南芥成活率的影响 | 第20-22页 |
·不同的H_2O_2浓度对拟南芥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突变体生育期变化的鉴定 | 第23-24页 |
·高温对拟南芥的影响 | 第24-25页 |
·UVB对拟南芥植株的影响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拟南芥超表达的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26-35页 |
1.前言 | 第26页 |
2.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32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26页 |
·引物及试剂盒 | 第26页 |
·化学试剂及抗生素 | 第26-27页 |
·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其他工具酶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常用缓冲液 | 第27-28页 |
·细菌的培养及菌种保存 | 第28页 |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28页 |
·PCR扩增 | 第28-29页 |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29页 |
·限制酶切 | 第29页 |
·DNA片段的连接 | 第29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9-30页 |
·转化 | 第30页 |
·测序 | 第30页 |
·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页 |
·GV3101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30-31页 |
·烟草愈伤组织的转化 | 第31页 |
·植物材料的转化 | 第31页 |
·转化后的筛选、移栽 | 第31-32页 |
3.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重组质粒pBI121-GFP酶切和PCR鉴定 | 第32-33页 |
·重组质粒pBI121-GFP-BAG4酶切和PCR鉴定 | 第33页 |
·重组质粒pBI121-GFP-BAG7酶切和PCR鉴定 | 第33-34页 |
·烟草愈伤组织的转化 | 第34页 |
·转化植株的获得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