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二、功能主义及其理论思想 | 第10-21页 |
(一) 功能主义视阈 | 第10-11页 |
(二) 功能主义思想发展历程 | 第11-21页 |
1. 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早期功能主义 | 第11-14页 |
(1) 早迪尔凯姆时期的功能主义思想 | 第11-12页 |
(2) 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早期功能主义 | 第12-14页 |
2. 以帕森斯、墨顿为代表的成熟的结构功能主义 | 第14-19页 |
(1) 帕森斯及其结构功能主义思想 | 第15-18页 |
(2) 墨顿对结构功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第18-19页 |
3. 以亚历山大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 | 第19-21页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21-24页 |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含义 | 第21页 |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要求 | 第21-24页 |
(三) 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主义释义 | 第24页 |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分析 | 第24-40页 |
(一)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经济系统 | 第25-30页 |
1. 加强和完善经济系统自身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 第26-27页 |
2. 健全利益均衡机制,实现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 | 第27-30页 |
(1) 健全利益均衡机制的功能要求 | 第27-29页 |
(2) 建立和健全利益均衡机制的有效途径 | 第29-30页 |
(二)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政治系统 | 第30-33页 |
1. 当前我国政治系统的现状 | 第30-31页 |
2. 社会主义和谐政治的功能要求 | 第31-32页 |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系统的策略 | 第32-33页 |
(三) 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系统 | 第33-36页 |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的功能要求 | 第33-34页 |
2. 建立和谐社会系统的有效途径 | 第34-36页 |
(1) 建立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 | 第34-35页 |
(2) 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 第35-36页 |
(四)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系统 | 第36-40页 |
1. 加强文化系统自身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维模机制 | 第37-39页 |
(1) 发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优势,建立诚信友爱的道德基础 | 第37-38页 |
(2) 构建具有现代性和创新性特征的大众文化结构 | 第38-39页 |
2. 协调文化系统和社会其他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寻求有效的整合机制 | 第39-40页 |
(1) 发挥文化系统对经济系统发展的精神支撑功能 | 第39页 |
(2) 发挥文化系统对政治系统建设的智力支撑功能 | 第39-40页 |
(3) 发挥文化系统对社会系统的维模功能 | 第40页 |
五、结语 | 第40-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