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对结构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及特点 | 第10-12页 |
| ·大体积混凝土定义 | 第10-11页 |
|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 第11-12页 |
|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 第12页 |
| ·大体积混凝土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2-17页 |
| ·研究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有关规范 | 第14-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普通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 | 第17-18页 |
| ·两种混凝土的定义 | 第17-18页 |
| ·物理力学性能比较 | 第18页 |
| ·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特点 | 第18-1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的有限单元法 | 第21-29页 |
| ·温度场的有限单元法 | 第21-24页 |
| ·热传导微分方程 | 第21-23页 |
| ·不稳定温度场方程 | 第23-24页 |
| ·温度应力场的有限单元法 | 第24-28页 |
| ·有限元法分析步骤 | 第25页 |
| ·徐变温度应力计算原理 | 第25-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水化热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29-55页 |
| ·水化热温升计算 | 第29-32页 |
| ·绝热温升计算 | 第29-30页 |
| ·结构实际温升计算 | 第30-32页 |
| ·不同厚度结构的水化热温度分析 | 第32-39页 |
| ·混凝土材料绝热温升 | 第33-34页 |
| ·结构厚度与实际温升的关系 | 第34-35页 |
| ·混凝土板沿垂直方向温度变化 | 第35-36页 |
| ·不同厚度结构实际水化热温度 | 第36-38页 |
| ·本节分析结论 | 第38-39页 |
| ·分层浇注对温升的影响 | 第39-45页 |
| ·分层浇筑 | 第40-42页 |
| ·一次浇筑 | 第42-43页 |
| ·分析结论 | 第43-44页 |
| ·温控措施 | 第44-45页 |
| ·结构内部温度分布 | 第45-50页 |
| ·结构内部水化热温度分布 | 第45-48页 |
| ·结构表面系数与内部水化热温度 | 第48-50页 |
| ·关于《规范》25℃的讨论 | 第50页 |
| ·约束条件对温度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50-54页 |
| ·大体积混凝土的约束 | 第51页 |
| ·温度应力计算 | 第51-52页 |
| ·两种约束条件下应力比较分析 | 第52-53页 |
| ·混凝土板温度应力分布 | 第53-54页 |
| ·改善约束条件措施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梧州云龙大桥承台仿真分析 | 第55-77页 |
| ·仿真分析概述 | 第55-57页 |
| ·ANSYS热-结构祸合分析 | 第55-56页 |
| ·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 | 第56-57页 |
| ·本文基本简化和假设 | 第57页 |
| ·工程概况 | 第57-59页 |
| ·工程简介 | 第57-58页 |
| ·施工方案及措施 | 第58-59页 |
| ·仿真计算 | 第59-64页 |
| ·原材料试验参数 | 第59-61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61页 |
| ·ANSYS仿真分析参数 | 第61-64页 |
| ·一次浇筑结果分析 | 第64-71页 |
| ·温度结果分析 | 第64-68页 |
| ·应力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 ·一次浇筑分析结论 | 第71页 |
| ·分层浇筑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 ·温度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 ·应力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 ·比较分析结论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某高层建筑筏板基础仿真分析 | 第77-89页 |
| ·工程概况 | 第77-79页 |
| ·工程简介 | 第77页 |
| ·施工方案及措施 | 第77-79页 |
| ·仿真计算 | 第79-82页 |
| ·原材料 | 第79-80页 |
|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80页 |
| ·有限元分析参数 | 第80-82页 |
|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82-88页 |
| ·绝热温升 | 第82-83页 |
| ·温度结果分析 | 第83-87页 |
| ·分析结论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 ·结论 | 第89-90页 |
| ·展望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