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Be和26Al的AMS高灵敏度高精度测量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就地成因核素 | 第9-10页 |
·放射性衰变法及常规的MS分析法的局限性 | 第10-11页 |
·AMS优势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0)Be的研究 | 第12-13页 |
·~(26)Al的研究 | 第13-14页 |
·CIAE-AMS早期 | 第14页 |
·本论文的工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AMS测量方法 | 第16-26页 |
·AMS的应用 | 第16-17页 |
·CIAE的HI-13串列AMS系统 | 第17-26页 |
·负离子的形成及负离子源 | 第17-18页 |
·注入系统 | 第18-19页 |
·加速器与分子离子的瓦解 | 第19-20页 |
·高能分析与传输 | 第20-24页 |
·粒子的鉴别 | 第24页 |
·电子学线路及数据获取系统 | 第24-26页 |
第三章 AMS样品的制备 | 第26-33页 |
·~(10)Be标准样品的制备 | 第26-28页 |
·黄土样品的制备 | 第28-31页 |
·样品的装靶 | 第31-33页 |
第四章 AMS测量方法的建立 | 第33-49页 |
·~(10)Be的AMS测量 | 第33-43页 |
·BeO~-的束流 | 第33-34页 |
·~(10)Be的同时测量 | 第34-35页 |
·~(10)Be的AMS测量过程 | 第35-37页 |
·Ni窗的改进 | 第37-38页 |
·~7Be的干扰 | 第38-39页 |
·系列标样的测量 | 第39-42页 |
·黄土样品的测量 | 第42-43页 |
·关于~(26)Al AMS测量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 第43-49页 |
·~(26)Al的束流 | 第43页 |
·同时测量 | 第43-44页 |
·几种测量方案的探索 | 第44-4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