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在反避税工作中的完善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概述 | 第9-20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 | 第9-12页 |
一、税法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税法的分类 | 第10-11页 |
三、我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税法的法理基础 | 第12-15页 |
一、以民为本 | 第12-13页 |
二、和谐价值 | 第13页 |
三、公平与效率 | 第13页 |
四、社会保障 | 第13-14页 |
五、公平税负 | 第14页 |
六、平衡原则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纳税人的义务、权利 | 第15-20页 |
一、纳税人的义务 | 第15-17页 |
二、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 第17-20页 |
第二章 避税现象与途径研究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国内避税的基本途径 | 第20-23页 |
一、从税基入手避税 | 第20-21页 |
二、从税率入手避税 | 第21页 |
三、从纳税人入手避税 | 第21-22页 |
四、从税收优惠政策入手避税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国际避税的基本途径 | 第23-26页 |
一、利用个人或公司居住地的变化避税 | 第23-24页 |
二、利用避税地避税 | 第24-25页 |
三、滥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避税行为的性质与反避税工作的基本原理研究 | 第26-33页 |
第一节 避税的概念 | 第26-30页 |
一、避税的概念 | 第26页 |
二、避税的特征 | 第26-28页 |
三、避税的目标 | 第28-29页 |
四、纳税人有选择避税的自由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反避税工作的原理 | 第30-33页 |
一、反避税的概念 | 第30页 |
二、反避税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三、反避税工作的判定标准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国外反避税对策的经验 | 第33-41页 |
第一节 对付避税地的立法 | 第33-35页 |
一、防范避税地避税方面的立法 | 第33-34页 |
二、对受控外国公司的具体法律规定 | 第34页 |
三、对应税外国公司保留利润的规定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防止滥用税收协定 | 第35-37页 |
一、完善防止滥用税收协定的国内法规 | 第36页 |
二、在双边税收协定中加入反滥用条款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其它防范国际避税的对策 | 第37-39页 |
一、限制为避税而移居 | 第37-38页 |
二、限制利用改变公司组织形式避税 | 第38页 |
三、通过立法防范资本弱化避税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反避税的国际合作 | 第39-41页 |
一、单边合作方式 | 第39页 |
二、双边合作方式 | 第39-40页 |
三、多边合作方式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1-55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税收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一、税收立法不健全 | 第41页 |
二、税收征管制度不统一 | 第41-42页 |
三、税务稽查体制不科学 | 第42-43页 |
四、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不强 | 第43页 |
第二节 加强反避税工作的主要措施 | 第43-55页 |
一、加强反避税立法 | 第43-45页 |
二、强化税收征管体制 | 第45-48页 |
三、推进税务稽查体制改革 | 第48-50页 |
四、调整转让定价 | 第50-52页 |
五、加强税收情报的交流与交换 | 第52-53页 |
六、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 | 第53-55页 |
注释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