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4页 |
·我国的地下水资源 | 第11-14页 |
·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及分布特点 | 第11-12页 |
·地下水污染定义 | 第12-13页 |
·地下水污染来源及污染特征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4-16页 |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综述 | 第16-23页 |
·传统水质评价方法 | 第16-19页 |
·单因子评价法 | 第16-17页 |
·综合评价法 | 第17-19页 |
·水质评价的新方法 | 第19-23页 |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泾惠渠灌区概况 | 第24-37页 |
·灌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第24-25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5页 |
·气象及地貌 | 第25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5-26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30页 |
·地下水类型分布及潜水流向 | 第26-27页 |
·潜水含水层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 第27-28页 |
·潜水动态规律 | 第28-30页 |
·潜水的化学成份 | 第30页 |
·灌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 第30-32页 |
·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灌区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水位下降问题 | 第32-34页 |
·灌区地下水位引起的盐渍化问题 | 第34-35页 |
·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 第37-46页 |
·监测点位分布 | 第37-38页 |
·水质因子浓度超标现状 | 第38-41页 |
·水质因子浓度空间变化特征 | 第41-46页 |
第四章 灌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 第46-64页 |
·加附注评分法评价灌区地下水水质 | 第46-49页 |
·F 值评分法的基本原理 | 第46页 |
·F 值评分法的优缺点 | 第46-47页 |
·评价因子和标准的选择 | 第47页 |
·灌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 第47-49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灌区地下水水质 | 第49-59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 第49-5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评价因子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49-50页 |
·模糊关系矩阵的构成 | 第50-51页 |
·权重因子的确定 | 第51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数学模型 | 第51-52页 |
·水质类别判定 | 第52-5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缺点 | 第53页 |
·评价因子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53-54页 |
·模糊关系矩阵R 的确定 | 第54-56页 |
·权重因子的计算 | 第56-57页 |
·水质综合评价 | 第57-59页 |
·F 值评分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对比 | 第59页 |
·依据“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评价灌区地下水水质 | 第59-64页 |
·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的选择 | 第59-60页 |
·确定隶属度矩阵R | 第60-62页 |
·权重A 的计算 | 第62页 |
·水质评价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灌区地下水水质分区研究 | 第64-69页 |
·GIS 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 第64-65页 |
·灌区地下水水质分区 | 第65-67页 |
·地统计分析基本原理及差值方法的选用 | 第65-66页 |
·水质空间分区 | 第66-67页 |
·水质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保护及防污对策 | 第69-75页 |
·灌区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因素 | 第69-70页 |
·灌区地下水水质保护对策 | 第70-75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