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的工艺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 第16-26页 |
·人工湿地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 第16-20页 |
·人工湿地的净化原理 | 第20-23页 |
·人工湿地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23-26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湿地水生植物的筛选研究 | 第28-43页 |
·湿地水生植物概述及其筛选原则 | 第28-31页 |
·水生植物种类 | 第28页 |
·南四湖水生植物概况 | 第28-29页 |
·水生植物选择的原则 | 第29-31页 |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31-33页 |
·供试植物的选择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水生植物的泌氧能力研究 | 第33-35页 |
·植物的泌氧能力分析 | 第33-34页 |
·植物的泌氧能力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 第34-35页 |
·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35-40页 |
·对COD_(Cr)的去除 | 第35-36页 |
·对TN的去除 | 第36-37页 |
·对NH_4~+-N的去除 | 第37-38页 |
·对TP的去除 | 第38-39页 |
·水生植物的去污能力分析 | 第39-40页 |
·植物的泌氧能力与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近自然湿地系统的水力特性研究 | 第43-53页 |
·湿地水力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43-46页 |
·明渠恒定均匀流模式 | 第43-44页 |
·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理论 | 第44-46页 |
·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46-47页 |
·中试系统的构建 | 第46-47页 |
·流态试验方法 | 第47页 |
·湿地系统水力特性研究 | 第47-51页 |
·湿地系统的水力计算 | 第47-49页 |
·湿地系统水力特性分析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近自然湿地系统处理污染河水的试验研究 | 第53-65页 |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53-54页 |
·试验装置 | 第53-54页 |
·试验条件 | 第54页 |
·湿地系统的运行性能 | 第54-57页 |
·植物的生长情况 | 第54-56页 |
·湿地系统的水分损失 | 第56-57页 |
·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57-61页 |
·水力负荷对湿地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污染物去除效果年变化情况 | 第59-60页 |
·不同植物组合方式的比较 | 第60-61页 |
·冬季强化措施下湿地系统的运行性能 | 第61-63页 |
·试验方法 | 第61页 |
·冬季去污效果分析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近自然湿地系统处理污染河水的应用示范研究 | 第65-75页 |
·示范工程背景 | 第65页 |
·近自然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示范工程设计 | 第65-70页 |
·示范工程概况 | 第65-66页 |
·工艺流程 | 第66-67页 |
·主要单元设计 | 第67-70页 |
·橡胶坝 | 第67-68页 |
·生态滞留塘 | 第68页 |
·近自然湿地 | 第68-69页 |
·配水、集水系统 | 第69-70页 |
·示范工程效益分析 | 第70-73页 |
·环境效益和示范意义 | 第70-71页 |
·生态效益 | 第71-73页 |
·评价方法 | 第71页 |
·湿地生态修复效果 | 第71-73页 |
·经济效益 | 第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5-78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建议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