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导论 | 第16-22页 |
·本文研究的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 | 第19-20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0-22页 |
1. 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安全观 | 第22-58页 |
·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 | 第23-27页 |
·金融安全研究框架与“新金融安全观” | 第27-38页 |
·金融安全的分析视角 | 第27-28页 |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经济面 | 第28-32页 |
·资源争夺与金融主权:金融政治面 | 第32-35页 |
·“新金融安全观”的提出 | 第35-38页 |
·金融主权与金融控制权 | 第38-58页 |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主权的分享 | 第38-40页 |
·四维度的金融主权 | 第40-58页 |
2. 金融全球化与银行业开放 | 第58-77页 |
·银行业开放:一个理论解释 | 第59-63页 |
·跨国经营的动因:外资银行角度 | 第59-61页 |
·“得”大于“失”的判断:东道国角度 | 第61-63页 |
·银行业外资进入效应述评 | 第63-69页 |
·文献的梳理 | 第63-65页 |
·基本的结论 | 第65页 |
·主要的争议 | 第65-69页 |
·银行业控制权博弈的国际比较 | 第69-77页 |
3. 银行业控制权的理论研究 | 第77-118页 |
·企业控制权配置与产业控制理论 | 第77-87页 |
·企业控制权的配置 | 第77-81页 |
·产业控制权:宏观分析 | 第81-87页 |
·银行非资本核心要素的解析 | 第87-91页 |
·银行的特殊性分析 | 第87-88页 |
·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研究 | 第88-90页 |
·影响银行控制权的非资本核心要素 | 第90-91页 |
·银行控制权:微观视角 | 第91-96页 |
·基于控股权的控制模式 | 第92-95页 |
·基于非控股权形式的控制模式 | 第95-96页 |
·银行业控制权:产业角度 | 第96-108页 |
·银行业控制权维度 | 第97-98页 |
·我国银行业结构与外资控制策略 | 第98-102页 |
·银行业规制与东道国反控制措施 | 第102-108页 |
·衡量银行业外资控制程度的指标体系 | 第108-118页 |
·文献回顾:银行开放度与产业安全测度的借鉴 | 第108-111页 |
·银行业外资控制程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111-114页 |
·基于我国实证指标的初步判断 | 第114-118页 |
4. 境外战投对银行业控制权的影响——基于战投战略的分析 | 第118-135页 |
·战投全球战略与战略投资动机 | 第119-122页 |
·战略投资者跨国并购行为分析 | 第122-126页 |
·案例分析:汇丰控股集团全球并购 | 第122-124页 |
·案例分析:花旗集团全球并购 | 第124-126页 |
·小结 | 第126页 |
·主要战投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态势分析 | 第126-135页 |
5. 国际政治对银行业开放战略的影响——基于大国博弈的分析 | 第135-155页 |
·典型开放案例的不同政治历史背景 | 第136-145页 |
·欧盟一家:中东欧开放的潜台词 | 第136-140页 |
·美国后院:墨西哥开放的政治影响 | 第140-142页 |
·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银行业开放的教训 | 第142-144页 |
·对我国银行业开放战略的借鉴 | 第144-145页 |
·我国金融开放中的国际政治因素 | 第145-151页 |
·美国的政治信仰与对外政策 | 第145-148页 |
·中国的安全战略与开放政策 | 第148-149页 |
·中美之间的依赖与冲突 | 第149-151页 |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的金融开放博弈 | 第151-155页 |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 第151页 |
·战略对话中金融开放内容 | 第151-153页 |
·战略对话对银行业开放的影响 | 第153-155页 |
6. 论文的基本结论与展望 | 第155-159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55-156页 |
·对未来银行业控制权与安全形势的评判 | 第156-157页 |
·我国银行业开放与安全维护战略的政策建议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7页 |
后记 | 第167-16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