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23页 |
·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分类 | 第10-11页 |
·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第11-14页 |
·小麦品质性状改良研工作究现状 | 第14-16页 |
·小麦品质改良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 第16-17页 |
·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分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 第17-19页 |
·小麦及其近缘种属LMW-GS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华山新麦草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21-23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华山新麦草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23-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24页 |
·所用引物 | 第24页 |
·酶与生化试剂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植物材料的采样 | 第24页 |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页 |
·核酸质量及浓度检测 | 第24-25页 |
(1) 分光光度法检测核酸质量和浓度 | 第25页 |
(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质量和浓度 | 第25页 |
·华山新麦草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 PCR反应 | 第25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25-26页 |
·PCR产物的克隆 | 第26-27页 |
(1) PCR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 | 第26页 |
(2) CaCl_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 | 第26-27页 |
(3) 细菌的转化 | 第27页 |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27-28页 |
(1) 菌落 PCR鉴定重组质粒 | 第27页 |
(2)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第27-28页 |
·测序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华山新麦草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克隆 | 第28-36页 |
·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28页 |
·华山新麦草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扩增结果 | 第28-29页 |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回收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29页 |
·菌落 PCR鉴定结果 | 第29-30页 |
·阳性菌落的质粒提取结果 | 第30页 |
·质粒的单双酶切鉴定 | 第30-31页 |
·华山新麦草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31-36页 |
(1) 核苷酸序列的各种碱基的数目及百分数 | 第32页 |
(2) 核苷酸序列的酶切位点分析 | 第32-34页 |
(3) 核苷酸序列的各种碱基含量及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比对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华山新麦草低分子量谷蛋白序列分析 | 第37-48页 |
·方法 | 第37-38页 |
·核酸序列的翻译 | 第37页 |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第37页 |
·蛋白序列的一级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蛋白的基本参数分析 | 第37页 |
·蛋白酶酶切位点分析 | 第37页 |
·多肽的结构域预测 | 第37页 |
·多肽的特征位点的识别 | 第37页 |
·N端叶绿体跨膜区预测 | 第37-38页 |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38页 |
·跨膜结构预测 | 第38页 |
·蛋白序列的二级结构分析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核苷酸序列的翻译和蛋白序列同源性比对 | 第38-40页 |
·蛋白序列 | 第38-39页 |
·蛋白序列的同源性比对 | 第39-40页 |
·蛋白序列的一级结构分析 | 第40-46页 |
·蛋白的基本参数 | 第40-41页 |
·蛋白酶酶切位点分析 | 第41-42页 |
·蛋白的结构域预测 | 第42-43页 |
·多肽的特征位点识别 | 第43-45页 |
·叶绿体跨膜区预测结果 | 第45页 |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5页 |
·跨膜区预测结果 | 第45-46页 |
·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8-50页 |
·华山新麦草 LMW-GS基因 | 第48页 |
·LMW-GS基因序列的保守性 | 第48页 |
·华山新麦草LMW-GS基因位点 | 第48页 |
·华山新麦草LMW-GS多肽结构 | 第48页 |
·华山新麦草LMW-GS二级结构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一 实验用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