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导论 | 第7-14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研究的背景 | 第7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二) 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 第8-9页 |
1、知情权理论 | 第8页 |
2、公共产品理论 | 第8页 |
3、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8-9页 |
4、药品安全信息的概念界定 | 第9页 |
(三)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2、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四)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1、研究思路 | 第12页 |
2、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二、中国和美国药品安全信息公开比较分析 | 第14-21页 |
(一) 我国药品安全信息公开的现状 | 第14-17页 |
1、公开依据 | 第14页 |
2、公开的方式和内容 | 第14-17页 |
3、公开途径 | 第17页 |
(二) 美国药品安全信息公开简述 | 第17-19页 |
1、公开依据 | 第17-18页 |
2、公开的方式及内容 | 第18-19页 |
3、公开途径 | 第19页 |
(三) 中美药品安全信息公开的比较分析 | 第19-21页 |
1、公开依据 | 第19页 |
2、公开的方式和内容 | 第19-20页 |
3、公开途径 | 第20-21页 |
三、我国药品安全信息公开的典型案例 | 第21-25页 |
(一) 龙胆泻肝丸事件概述 | 第21-23页 |
(二) 曲美事件概述 | 第23-25页 |
四、我国药品安全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一) 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位阶太低 | 第25页 |
(二) 信息公开的内容侧重于风险 | 第25页 |
(三) 信息公开的方式和途径过于单一 | 第25-26页 |
(四) 信息公开的时机选择不及时 | 第26-27页 |
五、药品安全信息公开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27-33页 |
(一) 政府、公众与媒体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第27-30页 |
(二)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 第30-31页 |
(三) 做好角色定位积极应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 第31-33页 |
六、对策和建议 | 第33-36页 |
(一) 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法》立法进程 | 第33页 |
(二) 完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 | 第33-34页 |
(三) 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 | 第34-35页 |
(四) 制定《药品安全信息交流指南》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