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被害人地位的历史变迁 | 第7-10页 |
(一) 被害人的概念 | 第7页 |
(二) 被害人地位的历史变迁 | 第7-10页 |
1. 惩罚的发动者(起诉者)和执行者双重地位 | 第7-8页 |
2. 起诉者的地位 | 第8页 |
3. 双重地位丧失,获得诉讼参与人的地位 | 第8页 |
4. 被害人权利恢复运动 | 第8-10页 |
二、被害人自我答责提出背景与理论依据 | 第10-19页 |
(一)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0-11页 |
(二)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提出 | 第11-12页 |
(三)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理论依据 | 第12-19页 |
1. 法哲学依据 | 第12-14页 |
(1) 因果关系理论 | 第12-13页 |
(2) “意志自由”理论 | 第13-14页 |
2. 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论 | 第14-15页 |
3. 被害人学: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理论 | 第15-16页 |
4. 刑事政策:“预防犯罪”到“预防被害”的转变 | 第16-19页 |
三、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精神的法律化 | 第19-28页 |
(一) 国外有关立法 | 第19-23页 |
1. 大陆法系国家相关立法 | 第19-21页 |
(1) 德国刑法 | 第19页 |
(2) 意大利刑法 | 第19-20页 |
(3) 日本刑法 | 第20页 |
(4) 俄罗斯刑法 | 第20页 |
(5) 奥地利刑法 | 第20-21页 |
(6) 其他国家刑法的有关规定 | 第21页 |
2. 英美法系国家相关规定 | 第21-23页 |
(二) 国内有关立法 | 第23-28页 |
1. 台湾、澳门和香港的有关立法 | 第24页 |
(1) 台湾 | 第24页 |
(2) 澳门 | 第24页 |
(3) 香港 | 第24页 |
2. 我国内陆有关立法 | 第24-28页 |
(1) 显性规定 | 第24-26页 |
(2) 隐性规定 | 第26-28页 |
四、被害人过错的刑法意义与自我答责判断标准 | 第28-39页 |
(一) 被害人过错的刑法意义 | 第28-29页 |
(二)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判断标准 | 第29-39页 |
1. 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根据的被害人自我答责条件 | 第30-31页 |
2.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基本判断标准 | 第31-39页 |
(1) 被害人存在过错 | 第31-33页 |
(2) 被害人过错产生现实的实质性影响 | 第33-39页 |
五、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实践难题及其克服 | 第39-44页 |
(一)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实践难题 | 第39-42页 |
1. 被害人的过错认定困难 | 第39页 |
2. “民意”的干扰 | 第39-40页 |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观念的不当影响 | 第40页 |
4. 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利益难以平衡 | 第40-41页 |
5. 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受到重视 | 第41-42页 |
(二)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与实践的完善 | 第42-44页 |
1. 将被害人过错作为定罪量刑的情节法定化 | 第42-43页 |
2. 提高法官自身素质,切实保障司法独立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