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引言 | 第16-20页 |
正文 | 第20-12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20-32页 |
一、植物萜类的生物合成研究 | 第20-25页 |
(一) 植物萜类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0-22页 |
(二) 植物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及其对萜类合成的调控 | 第22-25页 |
(三) 两条萜类生物合成途径的交互对话与物质交流 | 第25页 |
二、青蒿素的生物合成研究 | 第25-32页 |
(一)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5-27页 |
(二)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及其编码基因 | 第27-29页 |
(三)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协同途径 | 第29页 |
(四)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竞争途径 | 第29-30页 |
(五)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发育调控 | 第30页 |
(六)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组织特异性 | 第30页 |
(七) 环境胁迫诱导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2-94页 |
第一章 青蒿萜类合成途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2-49页 |
一、材料 | 第32-34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32页 |
(二) 菌株与质粒 | 第32页 |
(三) 培养基 | 第32-33页 |
(四)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五)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二、方法 | 第34-40页 |
(一) 青蒿无菌苗培养 | 第34页 |
(二) 青蒿叶片总RNA提取 | 第34-35页 |
(三) 逆转录反应 | 第35页 |
(四) 目的基因扩增 | 第35-37页 |
(五)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 | 第37页 |
(六) 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37-38页 |
(七) 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8页 |
(八) 转化 | 第38页 |
(九) 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38-40页 |
三、结果 | 第40-47页 |
(一) 青蒿萜类生物合成基因的扩增 | 第40-41页 |
(二) 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41页 |
(三) 青蒿萜类生物合成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1-47页 |
四、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二章 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发育表达模式 | 第49-57页 |
一、材料 | 第49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49页 |
(二) 菌株与质粒 | 第49页 |
(三) 培养基 | 第49页 |
(四)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五)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二、方法 | 第49-52页 |
(一) 定量PCR标准样品的建立 | 第49-51页 |
(二) 样品制备及RTFQ-PCR检测 | 第51-52页 |
三、结果 | 第52-55页 |
(一) 内参基因——18S rDNA载体构建 | 第52-54页 |
(二) 对照基因——actin载体构建 | 第54-55页 |
(三) 青蒿萜类生物合成基因的发育特异性转录 | 第55页 |
四、讨论 | 第55-57页 |
第三章 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 | 第57-61页 |
一、材料 | 第57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57页 |
(二) 基因样品 | 第57页 |
(三)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四)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二、方法 | 第57-58页 |
(一) 青蒿培养与样品采集 | 第57页 |
(二) 样品制备及表达定量分析 | 第57页 |
(三) 青蒿素含量的HPLC测定 | 第57-58页 |
三、结果 | 第58页 |
(一) 青蒿萜类生物合成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转录 | 第58页 |
(二) 绿叶和老叶中青蒿素含量的比较 | 第58页 |
四、讨论 | 第58-61页 |
第四章 ADSP-GUS报告基因的胁迫诱导 | 第61-72页 |
一、材料 | 第61-62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61页 |
(二) 菌株与质粒 | 第61页 |
(三) 培养基 | 第61页 |
(四) 主要试剂 | 第61-62页 |
(五) 主要仪器 | 第62页 |
二、方法 | 第62-66页 |
(一) 青蒿无菌苗培养 | 第62页 |
(二) ADSP克隆及分析 | 第62-64页 |
(三) ADSP调控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64页 |
(四) 植物表达载体pBI-ADSP-GUS转化烟草 | 第64-65页 |
(五) ADSP-GUS报告系统的环境调控表达 | 第65页 |
(六) 人工模拟条件下ADS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65-66页 |
三、结果 | 第66-70页 |
(一) ADSP的扩增与克隆 | 第66页 |
(二) ADSP序列分析 | 第66-69页 |
(三) ADSP调控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9页 |
(四) ADSP-GUS报告系统的建立 | 第69页 |
(五) ADSP-GUS报告系统的环境调控 | 第69-70页 |
(六) 人工模拟条件下ADS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70页 |
四、讨论 | 第70-72页 |
第五章 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环境诱导表达 | 第72-77页 |
一、材料 | 第72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72页 |
(二) 基因样品 | 第72页 |
(三) 培养基 | 第72页 |
(四) 主要试剂 | 第72页 |
(五) 主要仪器 | 第72页 |
二、方法 | 第72-74页 |
(一) 青蒿无菌苗培养及人工模拟条件处理 | 第72-73页 |
(二) 样品制备及mRNA定量检测 | 第73-74页 |
三、结果 | 第74-75页 |
(一) 青蒿萜类合成基因的物理胁迫诱导 | 第74-75页 |
(二) 青蒿萜类合成基因的化学胁迫诱导 | 第75页 |
(三) 青蒿萜类合成基因表达的生理调节 | 第75页 |
四、讨论 | 第75-77页 |
第六章 青蒿新EST对冷诱导的响应模式 | 第77-83页 |
一、材料 | 第77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77页 |
(二) 培养基 | 第77页 |
(三) 主要试剂 | 第77页 |
(四) 主要仪器 | 第77页 |
二、方法 | 第77-79页 |
(一) 青蒿无菌苗培养 | 第77页 |
(二) 青蒿无菌苗低温处理 | 第77页 |
(三) cDNA样品制备 | 第77页 |
(四) RTFQ-PCR | 第77-79页 |
三、结果 | 第79-81页 |
(一) 新EST的冷胁迫诱导表达 | 第79页 |
(二) 冷诱导EST的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79-81页 |
四、讨论 | 第81-83页 |
第七章 青蒿细胞质与质体异戊二烯途径的交叉对话 | 第83-89页 |
一、材料 | 第83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83页 |
(二) 基因样品 | 第83页 |
(三) 培养基 | 第83页 |
(四) 主要试剂 | 第83页 |
(五) 主要仪器 | 第83页 |
二、方法 | 第83-84页 |
(一) 代谢途径抑制剂对青蒿生长的影响 | 第84页 |
(二) 代谢途径抑制剂的处理条件 | 第84页 |
(三) 样品制备及基因转录水平定量检测 | 第84页 |
三、结果 | 第84-86页 |
(一) 途径抑制剂处理后青蒿无菌苗的形态变化 | 第85页 |
(二) 途径抑制剂对青蒿无菌苗生长的抑制 | 第85页 |
(三) 代谢途径抑制剂作用下萜类合成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 第85-86页 |
四、讨论 | 第86-89页 |
第八章 转asSQS基因青蒿中萜类合成基因的转录谱分析 | 第89-94页 |
一、材料 | 第89页 |
(一) 植物材料 | 第89页 |
(二) 质粒 | 第89页 |
(三) 基因样品 | 第89页 |
(四) 主要试剂 | 第89页 |
(五) 主要仪器 | 第89页 |
二、方法 | 第89-90页 |
(一) 基因定量PCR标准样品的建立 | 第89-90页 |
(二) 青蒿无菌苗的冷诱导 | 第90页 |
(三) 基因转录水平定量检测 | 第90页 |
三、结果 | 第90-92页 |
(一) 转基因青蒿SQS基因的表达抑制 | 第90-91页 |
(二) 转基因后倍半萜合酶基因表达的消长动态 | 第91页 |
(三) 转基因青蒿中倍半萜合酶基因的冷诱导表达 | 第91-92页 |
四、讨论 | 第92-94页 |
第三部分 图版 | 第94-125页 |
结语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附录 | 第134-137页 |
发表论文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