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对信号转导相关酶PLD的影响

缩略语表第1-7页
中文摘要第7-8页
英文摘要第8-9页
前言第9-10页
文献综述第10-28页
 一、慢性再障肾虚发病机理第10-11页
 二、补肾法治疗慢性再障研究第11-14页
 三、造血微环境研究进展第14-15页
 四、造血粘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第15-19页
 五、磷脂酶D(PLD)研究进展第19-23页
  (一) PLD的酶学特征第19-20页
  (二) PLD的激活与信号转导第20-21页
  (三) PLD与细胞分化第21-22页
  (四) PLD与细胞凋亡第22-23页
 六、本课题组对补髓生血颗粒疗效机理的研究第23-28页
  (一) 补髓生血颗粒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影响第23-25页
   1.造血干/祖细胞培养及其膜受体第23-24页
   2.造血干/祖细胞凋亡第24-25页
  (二) 补髓生血颗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第25-26页
   1.红细胞免疫功能第25页
   2.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第25-26页
  (三) 补髓生血颗粒对造血微环境的影响第26-27页
  (四) 补髓生血颗粒对造血粘附信号转导的影响第27-28页
临床疗效观察第28-45页
 一、研究对象第28-29页
 二、诊断标准第29-30页
  (一) 西医诊断标准第29页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第29-30页
 三、入选和排除标准第30页
  (一) 纳入标准第30页
  (二) 排除病例标准第30页
 四、治疗方法第30-32页
  (一) 药物第30页
  (二) 治疗方法第30-31页
  (三) 观察指标第31-32页
 五、疗效判定第32-33页
  (一) CAA疗效判定标准第32-33页
  (二)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第33页
 六、统计方法第33页
 七、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一) 补髓生血颗粒与再造生血片的疗效比较第33-34页
  (二) 试验组组肾阳虚型与肾阴虚型疗效比较第34-35页
  (三)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平均积分比较第35页
  (四) 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35页
  (五)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症状平均积分比较第35-36页
  (六) 试验组和对照组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第36页
  (七)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外周血象的比较第36-37页
  (八)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增生度的变化第37页
  (九)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骨髓增生度的变化第37页
 八、讨论第37-45页
  (一) 药物组成第38页
  (二) 组方原则第38页
  (三) 方药配伍分析第38-41页
  (四) 组方现代药理学研究第41-45页
临床试验研究第45-55页
 一、试验材料第45-48页
  (一) 试验对象第45页
  (二) 试验用药第45页
  (三) 主要试剂及相关配液第45-47页
   1.主要试剂第45-46页
   2.相关配液第46-47页
  (四) 主要仪器第47-48页
 二、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治疗前后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LD蛋达表达水平第48-50页
  (一) 标本采集第48页
  (二)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第48页
  (三) 样本蛋白的提取第48-49页
  (四) SDS-PAGE电泳第49页
  (五) 转膜第49页
  (六) 抗体孵育第49-50页
  (七) 化学发光,显影,定影第50页
  (八) 灰度分析第50页
 三、统计方法第50页
 四、结果与分析第50-52页
  (一)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PLD的蛋白表达水平第50-51页
  (二) 试验组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PLD的蛋白表达水平第51-52页
 五、讨论第52-55页
结论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6页
个人简历第66-67页
附图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丹归鹿胶汤治疗Ⅱ期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心通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