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

地下建筑热湿负荷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0-14页
     ·围护结构传热第10-12页
     ·设备、照明和人体等散热量第12页
     ·湿负荷计算第12-13页
     ·新风负荷第13-14页
   ·文献分析第1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围护结构模型的建立简化和方程组的确定第16-27页
   ·围护结构模型的建立第16-19页
     ·控制原理分析第16-17页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第17-19页
   ·模型与边界条件的简化第19-20页
     ·模型简化第19-20页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简化第20页
   ·节点方程组的确定第20-26页
     ·常用计算方法及选择第20-21页
     ·模型离散化和控制方程离散形式的推导第21-23页
     ·边界条件和当量系数的处理第23-25页
     ·节点方程组第25-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传热模型的计算与模拟第27-34页
   ·分析节点方程第27-28页
   ·传热模型及计算程序的检验第28-29页
   ·地下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的模拟与分析第29-33页
     ·模拟地点在哈尔滨市地区情况第30-32页
     ·在不同城市进行模拟时的情况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室内热源形成的冷负荷、新风负荷及湿负荷第34-40页
   ·室内热源形成的冷负荷第34-36页
     ·设备散热形成的负荷第34页
     ·照明设备散热形成的负荷第34页
     ·人体散热形成的负荷第34-36页
   ·新风负荷第36页
   ·湿负荷计算第36-39页
     ·围护结构的散湿量计算第36-37页
     ·外部空气带入的水分第37页
     ·人体散湿量第37页
     ·人为散湿量第37-38页
     ·敞开水表面或潮湿表面的散湿量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5章 地下建筑热湿负荷计算软件的编制第40-57页
   ·软件编制构想第40页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第40页
     ·模块化程序设计介绍第40页
   ·选用开发工具第40-42页
   ·软件结构第42页
   ·软件使用说明与算例第42-56页
     ·围护结构传热负荷第46-47页
     ·室内热源负荷计算第47-53页
     ·湿负荷计算第53-56页
   ·软件说明第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附录第62-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水源水苯胺/苯酚污染试验研究
下一篇:邯郸市给水管网余氯衰减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