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1 引言 | 第17-25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18-23页 |
·抗旱减灾方法的发展动态 | 第18-20页 |
·节水优化灌溉制度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旱情评价概念及数学模型 | 第25-39页 |
·旱情宏观评价模型 | 第25-32页 |
·旱情的宏观评价概念 | 第26页 |
·旱情宏观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 第26页 |
·区域性旱情宏观评价指标 | 第26-27页 |
·模型建立的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27-28页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28-29页 |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第29-30页 |
·旱情宏观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旱情宏观评价的等级确定 | 第31-32页 |
·旱情微观评价模型 | 第32-38页 |
·旱情微观评价概念 | 第32页 |
·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旱情评价指标 | 第32-34页 |
·旱情微观评价的等级确定 | 第34-35页 |
·农作物全生育期的旱情指标及评价 | 第35-37页 |
·旱情微观评价模型在农作物旱情指标确定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旱情评价模型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旱情评价中的应用 | 第39-47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9-41页 |
·地理位置 | 第39-40页 |
·流域水系 | 第40页 |
·气象 | 第40页 |
·地形地貌 | 第40页 |
·社会经济 | 第40-41页 |
·水资源状况 | 第41-42页 |
·水资源量 | 第41页 |
·水资源分布特点 | 第41-42页 |
·西部地区灌溉面积 | 第42页 |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旱情评价 | 第42-46页 |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2002 年旱情评价 | 第42-43页 |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2004 年旱情分析 | 第43-45页 |
·抗旱对策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抗旱减灾模型概念及数学模型 | 第47-63页 |
·优化分配问题综述 | 第48-49页 |
·优化分配问题的模型建立关系 | 第48-49页 |
·优化问题的求解 | 第49页 |
·区域内水资源在行业间横向优化分配模型 | 第49-50页 |
·区域内不同农作物间的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 | 第50-53页 |
·农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 | 第50-51页 |
·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51-53页 |
·不同农作物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的应用 | 第53-54页 |
·水资源在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优化分配模型 | 第54-59页 |
·农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 | 第55-56页 |
·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 | 第56-58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58-59页 |
·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的应用 | 第59-62页 |
·应用优化分配模型确定水稻各生育期的灌溉用水量 | 第59-60页 |
·应用加速遗传算法对优化模型结果进行验证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农作物某一时刻灌溉用水量的模糊控制 | 第63-71页 |
·模糊控制的过程 | 第63-64页 |
·精确输入量的模糊化 | 第63页 |
·由专家经验制定模糊控制规则并进行模糊推理 | 第63-64页 |
·模糊控制输出的清晰化处理 | 第64页 |
·干旱条件下灌溉用水量的模糊控制过程 | 第64-68页 |
·确定缺水程度(旱情等级) | 第64页 |
·将缺水程度(旱情等级)模糊化 | 第64-65页 |
·确定控制规则 | 第65-66页 |
·求出相应于控制规则的多重模糊条件语句的真域R | 第66-68页 |
·确定控制量B 的确切值 | 第68页 |
·模糊控制方法确定农作物生育阶段用水量的应用 | 第68-69页 |
·应用 Elman 反馈型神经网络模型对结果进行验证分析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抗旱减灾的策略研究 | 第71-77页 |
·调整治水思路和增强抗旱防灾的意识 | 第71页 |
·大力发展节水工程以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 第71-73页 |
·发展节水农业与推广和普及先进的灌溉技术 | 第72页 |
·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节约 | 第72页 |
·完善发展水利配套工程 | 第72-73页 |
·加强现有水资源的合理调配 | 第73页 |
·积极开辟新水源以扩大可用水资源总量 | 第73-74页 |
·雨洪水资源化 | 第73-74页 |
·海水淡化 | 第74页 |
·跨流域调水 | 第74页 |
·提高抗旱减灾的管理水平 | 第74-76页 |
·加强抗旱减灾的科学研究 | 第74-75页 |
·健全抗旱减灾的工作体系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