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油藏管理及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多学科油藏研究的概念和意义 | 第11页 |
·多学科油藏研究的基本目标和基础条件 | 第11-12页 |
·基本目标 | 第11页 |
·基础条件 | 第11-12页 |
·多学科油藏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步骤 | 第12页 |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2页 |
·主要工作步骤 | 第12页 |
·本文的主要任务及取得的成果 | 第12-14页 |
第2章 储层相控地质建模 | 第14-54页 |
·相控建模的基本原理 | 第14-16页 |
·一般步骤 | 第14-16页 |
·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6页 |
·构造模型 | 第16-19页 |
·沉积微相模型 | 第19-28页 |
·单砂层划分与对比 | 第19页 |
·沉积微相分析 | 第19-21页 |
·相控条件下统计储层参数分布 | 第21-27页 |
·沉积微相网格模型 | 第27-28页 |
·属性模型 | 第28-52页 |
·相控插值 | 第28页 |
·非均质性分析 | 第28-41页 |
·各小(单)层描述 | 第41-51页 |
·建模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节 | 第52-54页 |
第3章 油藏数值模拟 | 第54-60页 |
·油藏数值模拟主要内容和步骤 | 第54-55页 |
·油藏数值模拟的主要内容 | 第54页 |
·油藏数值模拟的步骤 | 第54-55页 |
·地质模型 | 第55-56页 |
·地质模型建模步骤 | 第55页 |
·建立模拟地质模型原则 | 第55页 |
·工区简介 | 第55页 |
·油层沉积单元及水淹状况 | 第55-56页 |
·油藏模拟模型 | 第56-57页 |
·数学模型 | 第56页 |
·计算方法 | 第56页 |
·平面网格和模拟层划分 | 第56-57页 |
·储层物性参数和相渗透率曲线的选择 | 第57页 |
·静态参数的确定 | 第57页 |
·边界及断层处理 | 第57页 |
·时间阶段划分 | 第57页 |
·历史拟合 | 第57-58页 |
·拟合原则 | 第57-58页 |
·拟合步骤 | 第58页 |
·历史拟合的总体思路 | 第58页 |
·历史拟合结果及水驱方案预测 | 第58-59页 |
·地质储量的拟合结果 | 第58页 |
·含水率与压力拟合结果 | 第58页 |
·采出程度及最终采收率预测 | 第58-59页 |
·拟合末期剩余地质储量 | 第59页 |
·剩余油分布及分层动用状况分析 | 第59页 |
·本章小节 | 第59-60页 |
第4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60-71页 |
·剩余油的研究方法 | 第60-62页 |
·地质方法 | 第60页 |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 第60-61页 |
·室内实验技术 | 第61页 |
·工艺技术 | 第61-62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2页 |
·构造高部位 | 第62页 |
·砂岩边部 | 第62页 |
·断层附近 | 第62页 |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62-69页 |
·地质因素 | 第63-66页 |
·开发因素 | 第66-69页 |
·剩余油的挖潜方法 | 第69-70页 |
·本章小节 | 第70-71页 |
第5章 多学科油藏研究实例 | 第71-80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71页 |
·精细地质研究 | 第71-72页 |
·构造模型 | 第72页 |
·三维储层模型的建立 | 第72-73页 |
·三维储层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网格划分 | 第73-74页 |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选择 | 第74页 |
·历史拟合 | 第74-75页 |
·试验区开采现状分析 | 第75-77页 |
·注采结构分析 | 第75-76页 |
·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76-77页 |
·试验区综合调整方案优选 | 第77-78页 |
·综合调整思路 | 第77页 |
·方案预测及优选 | 第77-78页 |
·方案实施效果 | 第78页 |
·实施工作量 | 第78页 |
·实施效果 | 第78页 |
·本章小节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详细摘要 | 第87-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