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被动式房屋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被动式太阳房能耗计算分析方法及热性能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稳态计算 | 第13-14页 |
·动态计算 | 第14-17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中国寒冷地区被动式房屋模式初探 | 第19-31页 |
·建筑设计与能量需求的关联性变化分析 | 第19-20页 |
·中德建筑节能规范比较 | 第20-22页 |
·中国式“被动式房屋”模式 | 第22-25页 |
·WSAC住宅的冬季采暖设计案例分析 | 第25-29页 |
·设计对象 | 第25-26页 |
·冬季采暖能耗分析 | 第26-29页 |
·技术经济性分析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WSAC住宅的建筑设计过程及太阳能保证率 | 第31-42页 |
·基于集热模块应用的建筑设计过程 | 第31-34页 |
·建筑节能设计要素 | 第31-33页 |
·设计流程 | 第33-34页 |
·设计案例 | 第34-38页 |
·设计任务 | 第34页 |
·设计方案 | 第34-38页 |
·适合集热模块应用的建筑案例分析 | 第38-41页 |
·技术经济性分析 | 第38-39页 |
·采暖期太阳能保证率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WSAC住宅的传热计算模型 | 第42-53页 |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传热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集热模块的热平衡 | 第43-44页 |
·蓄热楼板及屋顶的热平衡 | 第44页 |
·室内空气和其他围护结构的热平衡 | 第44-45页 |
·传热系数的确定 | 第45-46页 |
·集热模块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 第45页 |
·其他围护结构内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 第45-46页 |
·辐射换热系数的确定 | 第46页 |
·传热模型的求解 | 第46-47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47-50页 |
·实验概况 | 第47-48页 |
·实验验证 | 第48-49页 |
·误差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5 建筑蓄热体蓄放热特性对室温及能耗的影响 | 第53-63页 |
·建筑蓄热作用 | 第53-54页 |
·不同蓄放热特性对室温及能耗的影响 | 第54-57页 |
·计算概述 | 第54-55页 |
·不同蓄放热特性对室温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不同蓄放热特性对能耗的影响 | 第56-57页 |
·耦合楼板蓄热体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 第57-60页 |
·楼板室内侧壁面温度变化 | 第57-58页 |
·其他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变化 | 第58-59页 |
·采暖能耗变化 | 第59-60页 |
·室温预测公式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WSAC住宅工程通用性分析 | 第63-69页 |
·热工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第63-66页 |
·计算概述 | 第63-64页 |
·全年能耗分析 | 第64-66页 |
·气候条件对WSAC住宅的能耗影响分析 | 第66-69页 |
·不同气候条件下集热模块供热量分析 | 第66-67页 |
·不同气候条件下WSAC住宅的能耗分析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页 |
结论 | 第69-72页 |
创新点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A PHPP软件介绍 | 第77-80页 |
附录 B 费用比较法介绍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