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坐结构物的吸附力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吸附力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有限元数值分析技术在基础领域的研究 | 第11页 |
·论文的工作内容 | 第11-13页 |
2 吸附力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8页 |
·吸附力及其组成 | 第13页 |
·粘着力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结合水理论 | 第13-14页 |
·影响粘着力的主要因素 | 第14-15页 |
·负孔隙水压力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页 |
·土的力学性质 | 第15页 |
·拉升速度 | 第15页 |
·侧摩阻力 | 第15-16页 |
·离底方式对吸附力的影响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3 吸附力理论计算模型和计算公式 | 第18-26页 |
·斯肯普顿计算模型 | 第18-20页 |
·斯肯普顿承载力公式 | 第18-19页 |
·斯肯普顿吸附力公式 | 第19-20页 |
·太沙基(Terzaghi K.)计算模型 | 第20-24页 |
·太沙地基承载力公式 | 第20-23页 |
·太沙基吸附力公式 | 第23-24页 |
·长畸作治公式 | 第24页 |
·吸附力公式计算及比较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4 潜坐结构吸附力的ANSYS分析方法 | 第26-44页 |
·有限元法介绍 | 第26-27页 |
·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27-34页 |
·Drucker—Prager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27-29页 |
·弹塑性本构关系矩阵 | 第29-30页 |
·弹塑性本构关系矩阵的计算 | 第30-34页 |
·接触问题 | 第34-38页 |
·面面接触单元 | 第34-35页 |
·摩擦模型 | 第35-36页 |
·接触作用力 | 第36-37页 |
·接触算法 | 第37-38页 |
·接触状态的确定 | 第38页 |
·单元的选取 | 第38-40页 |
·单元的生死 | 第40页 |
·初始应力的确定 | 第40-41页 |
·有限元后处理介绍 | 第41页 |
·ANSYS分析过程 | 第41-42页 |
·计算模型假定 | 第41页 |
·模型底质边界的确定 | 第41-42页 |
·接触对的设定 | 第42页 |
·边界和加载条件 | 第42页 |
·非线性求解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5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44-60页 |
·确定极限吸附力 | 第44-52页 |
·计算模型 | 第44-45页 |
·确定极限吸附力 | 第45-52页 |
·结构物周围土体位移场分析 | 第52-53页 |
·结构物周围土体塑性区分析 | 第53-56页 |
·土体单元应力分析 | 第56-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6 几种因素对极限吸附力的影响分析 | 第60-74页 |
·浸深对极限吸附力的影响 | 第60-63页 |
·底质对极限吸附力的影响 | 第63-68页 |
·粘聚力对吸附力的影响 | 第63-65页 |
·变形模量对吸附力的影响 | 第65-67页 |
·内摩擦角对吸附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结构物尺寸对极限吸附力的影响 | 第68-71页 |
·模型描述 | 第68-69页 |
·计算结果 | 第69-71页 |
·结构物形状对极限吸附力的影响 | 第71-73页 |
·模型描述 | 第71-72页 |
·计算结果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