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既有研究 | 第12-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三、既有研究:历史经验 | 第14-2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内生发展论与农民自主性 | 第21-34页 |
一、科层制下基层自主的合理性 | 第21-23页 |
二、内生发展论:自主性概念来源 | 第23-27页 |
三、农民自主性内涵 | 第27-34页 |
第二章 个案描述与研究方法 | 第34-42页 |
第一节 个案选取过程 | 第34-37页 |
一、个案选择思路 | 第34页 |
二、个案选择过程 | 第34-35页 |
三、S村——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介绍 | 第37-42页 |
一、研究的理念指导 | 第37-3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第三章 集体化时期至二十世纪末:农民自主性构建 | 第42-62页 |
第一节 S村蔬菜种植的实施过程 | 第42-49页 |
一、1949-1965 年:从散乱种植到集体化控制 | 第42-43页 |
二、1965-1980 年:制度缝隙与“市场”机会 | 第43-45页 |
三、1980-20 世纪末:商品经济时代的自主性过程 | 第45-49页 |
第二节 生产的自主控制 | 第49-56页 |
一、市场激励 | 第49-50页 |
二、逐利理性驱动的生产端革新 | 第50-52页 |
三、市场议价权的获得 | 第52-56页 |
第三节 决策的自主管理 | 第56-59页 |
一、微观决策权的运用 | 第56-57页 |
二、乡村精英决策与村民理性“合谋” | 第57-58页 |
三、决策自主性的宏观合法性 | 第58-5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9-62页 |
一、社会生活的自主选择 | 第59-60页 |
二、村民认同建立 | 第60-62页 |
第四章 21世纪以来:农民自主性弱化 | 第62-87页 |
第一节 社会经济结构的“外生条件”变化 | 第62-66页 |
一、计划到市场的体制变化牵引 | 第62-63页 |
二、税费改革的制度冲击 | 第63-64页 |
三、人口流动与农业合作的条件重构 | 第64-66页 |
第二节 S村蔬菜种植过程描述 | 第66-74页 |
一、21 世纪初—2014 年:合作社推广 | 第66-70页 |
二、2014 年至今:买方市场 | 第70-74页 |
第三节 生产自主控制机制受阻 | 第74-78页 |
一、形成稳定市场 | 第74-75页 |
二、蔬菜种植技术滞后 | 第75-77页 |
三、“鸡肋”:稳定的农贸市场 | 第77-78页 |
第四节 社会生活自主选择减弱 | 第78-84页 |
一、由单干到合作 | 第78-79页 |
二、由合作到“单干” | 第79-83页 |
三、松散的乡村 | 第83-8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84-87页 |
一、自主决策式微 | 第84-86页 |
二、一致性行动力消减 | 第86-8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87-96页 |
第一节 农民自主性构建机制 | 第87-91页 |
一、农民自主性内涵的再认识 | 第87-88页 |
二、自觉的社会生活自主是核心 | 第88-90页 |
三、农民自主性的表现与认同相互促进 | 第90-91页 |
第二节 讨论与反思 | 第91-96页 |
一、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问题到新问题 | 第91-92页 |
二、开放与革新:多元发展路径 | 第92-93页 |
三、“以人为本”再认识 | 第93-95页 |
四、研究不足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附录一:访谈对象情况表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