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地区大气颗粒图像形态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总分析方法 | 第11-13页 |
| ·单粒子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 ·颗粒物的源解析方法 | 第14页 |
| ·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2. 大气颗粒采集与检测系统 | 第16-21页 |
| ·大气颗粒物的采集与制备 | 第16-17页 |
| ·颗粒物图像检测系统硬件组成 | 第17-19页 |
| ·检测系统的软件组成 | 第19-21页 |
| 3. 颗粒数字图像的处理技术 | 第21-38页 |
| ·图像预处理 | 第21-23页 |
| ·图像区域的选择 | 第21-22页 |
| ·图像降噪 | 第22页 |
| ·图像灰度变换 | 第22-23页 |
| ·图像二值化 | 第23-25页 |
| ·二值图像的形态学处理 | 第25-28页 |
| ·形态滤波 | 第26页 |
| ·二值形态学 | 第26页 |
| ·二值形态学基本变换 | 第26-28页 |
| ·孔洞填充 | 第28-31页 |
| ·图像分割 | 第31-38页 |
| ·分水岭算法 | 第31-32页 |
| ·分水岭算法的缺点 | 第32-33页 |
| ·改进算法 | 第33-34页 |
| ·颗粒图像分割流程 | 第34-35页 |
| ·标识点的提取 | 第35-38页 |
| 4. 颗粒主要测量方法及形态相关理论 | 第38-48页 |
| ·颗粒主要测量方法 | 第38-41页 |
| ·颗粒测量的显微图像法特点 | 第41-42页 |
| ·颗粒形态学 | 第42-44页 |
| ·分形理论 | 第44-48页 |
| 5. 颗粒特征参数测定 | 第48-58页 |
| ·图像标定系数 | 第48-49页 |
| ·颗粒加标记 | 第49-51页 |
| ·颗粒物面积的检测 | 第51页 |
| ·颗粒物周长的检测 | 第51-54页 |
| ·颗粒物粒径的检测 | 第54页 |
| ·颗粒物形状因子的检测 | 第54页 |
| ·分形维数的计算 | 第54-58页 |
| 6. 实验数据及数据分析 | 第58-67页 |
| ·颗粒物形态特征检测及其显示 | 第58-63页 |
| ·中北大学颗粒图像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 ·火车站颗粒图像检测结果 | 第59-61页 |
| ·建设路老君营小区颗粒图像检测结果 | 第61-63页 |
| ·颗粒物形态特征统计分析 | 第63-65页 |
| ·颗粒物粒径分布测定 | 第63-64页 |
| ·颗粒形状因子分布测定 | 第64-65页 |
| ·颗粒分形维数分布测定 | 第65页 |
| ·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 7. 结论及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