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后评价的灾后重建援建住宅与自建住宅比较研究--以都江堰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5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页 |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32页 |
·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国内外地震灾后住宅重建综述 | 第20-21页 |
·国内灾后住宅重建研究相关成果 | 第21-22页 |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介绍 | 第22-29页 |
·使用后评价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 第29-32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研究框架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援建住宅与自建住宅使用现状调研 | 第35-80页 |
·都江堰市灾后住宅重建概述 | 第35-38页 |
·都江堰市受灾情况 | 第35-36页 |
·都江堰市灾后住房重建基本流程 | 第36页 |
·都江堰灾后住房重建基本情况 | 第36-38页 |
·第一次调研 | 第38-73页 |
·调研逻辑思路 | 第38页 |
·前期技术准备 | 第38-41页 |
·援建住宅调研 | 第41-59页 |
·自建住宅调研 | 第59-73页 |
·第二次调研 | 第73-79页 |
·调研逻辑思路 | 第73-74页 |
·前期技术准备 | 第74-78页 |
·数据统计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三章 援建住宅与自建住宅定性比较与分析 | 第80-89页 |
·住房的使用性能比较与分析 | 第80-82页 |
·外观造型比较与分析 | 第80页 |
·住房套型比较与分析 | 第80-82页 |
·楼梯和电梯比较与分析 | 第82页 |
·公共环境比较与分析 | 第82-83页 |
·周边环境比较与分析 | 第82-83页 |
·内部环境比较与分析 | 第83页 |
·公共服务设施比较与分析 | 第83-84页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比较与分析 | 第83页 |
·内部公共服务设施比较与分析 | 第83-84页 |
·安全及管理比较与分析 | 第84-85页 |
·交通比较与分析 | 第85-86页 |
·地域性比较与分析 | 第86页 |
·对心理恢复的帮助比较与分析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四章 援建住宅与自建住宅定量比较与分析 | 第89-109页 |
·平均值比较与分析 | 第89-93页 |
·援建住宅平均值分析 | 第89-91页 |
·自建住宅平均值分析 | 第91-92页 |
·援建住宅与自建住宅平均值比较与分析 | 第92-93页 |
·评价因子比较与分析 | 第93-99页 |
·评价因子模型比较分析 | 第93-98页 |
·评价因子权重比较与分析 | 第98-99页 |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比较与分析 | 第99-108页 |
·援建住宅模糊综合评价 | 第100-103页 |
·自建住宅模糊综合评价 | 第103-105页 |
·援建住宅与自建住宅模糊综合评价比较与分析 | 第105-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09-112页 |
·设计建议 | 第109-110页 |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0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7-118页 |
附录一 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118-125页 |
附录二 半结构访谈问卷 | 第125-127页 |
附录三 评价问卷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