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处置法律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群体诉讼制度概述 | 第13-19页 |
第一节 群体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3-16页 |
一、群体诉讼制度的产生 | 第13页 |
二、群体诉讼制度的发展 | 第13-16页 |
第二节 群体诉讼制度的特征 | 第16-19页 |
一、当事人人数众多 | 第16-17页 |
二、群体诉讼的集团性 | 第17页 |
三、权利实现的间接性 | 第17页 |
四、利益共同性 | 第17-18页 |
五、判决效力的扩张性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各国群体诉讼制度考察 | 第19-34页 |
第一节 英国的代表诉讼或集团诉讼 | 第19-22页 |
一、英国代表诉讼概述 | 第19页 |
二、代表诉讼外解决群体纠纷的几种程序 | 第19-22页 |
第二节 美国的集团诉讼 | 第22-28页 |
一、美国集团诉讼概述 | 第22-23页 |
二、集团诉讼的法律构造 | 第23-27页 |
三、对于集团诉讼的评价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德国的团体诉讼 | 第28-31页 |
一、德国团体诉讼概述 | 第28-31页 |
二、对于团体诉讼的评价 | 第31页 |
第四节 日本的选定当事人诉讼 | 第31-34页 |
一、日本选定当事人诉讼制度概述 | 第31-32页 |
二、关于选定当事人制度评价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简述 | 第34-43页 |
第一节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 第34-38页 |
一、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产生 | 第34页 |
二、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概念 | 第34-36页 |
三、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36-37页 |
四、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意义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类型 | 第38-40页 |
一、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 第38页 |
二、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与其他诉讼制度的比较 | 第40-43页 |
一、代表人诉讼制度与共同诉讼制度之比较 | 第40-41页 |
二、代表人诉讼制度与委托代理制度之比较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 第43-53页 |
第一节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不足 | 第43-46页 |
一、与美国集团诉讼之比较 | 第43-44页 |
二、与日本选定当事人诉讼之比较 | 第44-45页 |
三、学术界不同的意见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46-53页 |
一、“搭便车”及判决效力扩张 | 第47-48页 |
二、改变权利登记制度,同意参与诉讼的默认 | 第48-49页 |
三、代表人诉讼的适用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 第49-50页 |
四、关于代表人诉讼资格和获得报酬的规定 | 第50-51页 |
五、建立相关配套制度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