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从景观生态视角看山地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设计--以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设计为例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研究的缘起第12页
   ·研究的背景第12-13页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相关概念阐释第13-16页
     ·景观生态学第13-14页
     ·对山地的认知第14-15页
     ·对山地大学的认知第15-16页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第16-18页
     ·研究的目标第16页
     ·研究的内容第16-17页
     ·研究的方法第17-18页
   ·课题研究的框架与探新第18-20页
     ·论文创新点第18-19页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2章 基于景观生态视角的山地大学校园设计观第20-31页
   ·国内外景观生态学主要流派第20-22页
   ·山地观念的哲学思考第22-25页
     ·东方自然观的自然属性第22-24页
     ·西方自然观的人本属性第24-25页
   ·山地研究的生态反思第25-28页
     ·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第25-27页
     ·山地生态观的现实反思第27-28页
   ·山地校园的美学内涵第28-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山地大学校园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第31-44页
   ·中西方山地大学校园发展历程第31-36页
     ·西方山地大学发展历程第31-33页
     ·我国山地大学发展历程第33-36页
   ·我国山地大学的区域分布概述第36-40页
     ·我国山地分布特征第36-37页
     ·我国山地大学区域分布特点第37-40页
   ·山地大学与城市的空间关系第40-42页
     ·山地大学校园建设的特点第40-41页
     ·山地大学与城市的空间关系第41-42页
   ·当前我国山地大学校园建设的困惑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认知第44-59页
   ·山地与校园的关系第44-45页
     ·山校互映型第44页
     ·山校一体型第44-45页
     ·引山入校型第45页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第45-48页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特征第48-51页
     ·空间的有机性第48-49页
     ·空间的“聚合—分散”第49-50页
     ·空间的生态复合性第50页
     ·空间的历时性第50-51页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第51-58页
     ·自然因素第51-56页
     ·人文因素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设计方法探索第59-76页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设计原则第59-64页
     ·生态化原则第59-60页
     ·因地制宜原则第60-62页
     ·“分散—集中”原则第62页
     ·安全性原则第62-63页
     ·地域性原则第63页
     ·美学原则第63-64页
   ·山地大学校园的功能分区第64-65页
   ·山地大学校园的道路与交通组织第65-68页
     ·动态交通组织第65-67页
     ·静态交通组织第67-68页
   ·创造具有山地特色的校园空间第68-70页
     ·山地校园广场第68-69页
     ·院落第69-70页
     ·山地校园空间的开放界面第70页
   ·营造具有山地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第70-72页
     ·对山体的保护与利用第70-71页
     ·水体在山地景观中的特殊作用第71-72页
   ·山体与建筑的“图底关系”及天际线第72-74页
     ·山体与建筑的“图底关系”第72页
     ·山地大学的校园天际线第72-74页
   ·山地大学校园空间的拓展第74-75页
     ·上山——校园空间向山体拓展第74-75页
     ·下地——校园空间向地下拓展第75页
     ·提高空间利用率第75页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6章 设计实践: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设计第76-96页
   ·项目现状条件分析第76-78页
     ·项目背景第76-77页
     ·自然环境条件第77-78页
   ·设计理念的建构第78-82页
     ·生态化理念第78-79页
     ·“生态补偿”理念第79-80页
     ·“以人为本”理念第80-81页
     ·可持续发展理念第81-82页
   ·校园空间形态的塑造第82-94页
     ·校园空间形态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第82-84页
     ·校园道路与交通组织第84-87页
     ·建筑组织及其与山体的相互关系第87-89页
     ·校园功能分区及其空间设计第89-93页
     ·校园空间结构布局第93-94页
     ·网络共生体系的建构第94页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结语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木塑保温墙板力学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