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 甘薯叶简介 | 第13-14页 |
2 甘薯叶化学成分研究 | 第14-22页 |
·蛋白质和氨基酸 | 第14页 |
·糖类物质 | 第14页 |
·维生素与矿物质 | 第14-15页 |
·酚类化合物 | 第15-22页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5-19页 |
·绿原酸 | 第19-22页 |
3 国内甘薯叶研究现状 | 第22页 |
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薯叶中绿原酸和黄酮含量 | 第23-37页 |
1 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主要材料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24页 |
·HPLC测定绿原酸含量方法的建立 | 第24页 |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24页 |
·不同品种甘薯叶绿原酸色谱图及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HPLC测定甘薯叶中槲皮素含量 | 第25页 |
·HPLC测定甘薯叶中芦丁含量 | 第25页 |
·不同品种甘薯叶槲皮素和芦丁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绿原酸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25-26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6页 |
·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回收率试验 | 第26-27页 |
·甘薯叶绿原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及含量测定 | 第27-29页 |
·甘薯叶中槲皮素的含量 | 第29-31页 |
·槲皮素的检测波长 | 第29-30页 |
·槲皮素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30页 |
·线性关系 | 第30页 |
·甘薯叶槲皮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 第30-31页 |
·甘薯叶中芦丁的含量 | 第31-33页 |
·芦丁的检测波长 | 第31-32页 |
·芦丁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32页 |
·线性关系 | 第32-33页 |
·甘薯叶芦丁高效液相色谱图 | 第33页 |
·甘薯叶中槲皮素和芦丁的含量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甘薯叶中酚类物质含量动态变化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 | 第37-46页 |
1 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主要材料 | 第37页 |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37-38页 |
·总多酚的测定 | 第38页 |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绿原酸含量测定 | 第39页 |
·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39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 | 第39页 |
·不同时期甘薯叶中总多酚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芦丁标准曲线 | 第40-41页 |
·不同时期甘薯叶中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41页 |
·绿原酸标准曲线 | 第41页 |
·不同时期甘薯叶中绿原酸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不同时期甘薯叶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 第42页 |
·不同时期同一品种总多酚,黄酮,绿原酸含量及抗氧化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同一时期不同品种总多酚,黄酮,绿原酸含量及抗氧化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甘薯叶中抗氧化物质提取的工艺条件 | 第46-53页 |
1 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材料 | 第46页 |
·主要材料 | 第46页 |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 第46页 |
·甘薯叶中抗氧化物质提取的工艺研究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48-50页 |
·最佳提取溶剂 | 第48页 |
·最佳乙醇浓度 | 第48-49页 |
·最佳提取温度 | 第49页 |
·最佳提取时间 | 第49页 |
·最佳提取料液比 | 第49-50页 |
·正交试验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4 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页 |
本文的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