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1.1 病原学 | 第14-15页 |
1.1.2 流行病学 | 第15页 |
1.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5-16页 |
1.1.4 发病机制 | 第16-17页 |
1.2 HPS相关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1 脂寡糖 | 第17页 |
1.2.2 细菌生物膜 | 第17-18页 |
1.2.3 细胞致死性扩张毒素 | 第18-19页 |
1.2.4 谷胱甘肽 | 第19页 |
1.2.5 外膜蛋白 | 第19页 |
1.2.6 其他毒力因子 | 第19页 |
1.3 HPS疫苗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1 灭菌疫苗 | 第20页 |
1.3.2 DNA疫苗 | 第20-21页 |
1.3.3 菌影疫苗 | 第21页 |
1.3.4 亚单位疫苗 | 第21-22页 |
1.4 关于thyA和lolA毒力基因 | 第22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lolA、thyA基因序列分析及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 第24-47页 |
2.1 材料 | 第24-26页 |
2.1.1 菌株及载体 | 第2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2.1.3 培养基 | 第25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 方法 | 第26-37页 |
2.2.1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2.2.2 HPS菌株的复苏 | 第27页 |
2.2.3 DNA模板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4 HPS PCR验证及血清型验证 | 第28-29页 |
2.2.5 lolA、thyA基因序列分析及功能的预测 | 第29-32页 |
2.2.6 lolA、thyA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35页 |
2.2.7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 第35-3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2.3.1 HPS的16S rDNA及血清型鉴定结果 | 第37-38页 |
2.3.2 目的基因lolA、thyA的PCR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2.3.3 测序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2.3.4 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2.3.5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41-43页 |
2.3.6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 第43-44页 |
2.4 讨论 | 第44-45页 |
2.5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lolA、thyA重组蛋白的免疫效果评价 | 第47-67页 |
3.1 材料 | 第47-49页 |
3.1.1 菌株及实验动物 | 第4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3.1.3 培养基 | 第48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3.2 方法 | 第49-53页 |
3.2.1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49-50页 |
3.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50页 |
3.2.3 小鼠外周血提取淋巴细胞 | 第50-51页 |
3.2.4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 第51页 |
3.2.5 细胞因子实验 | 第51页 |
3.2.6 间接ELISA检测血清抗体 | 第51-52页 |
3.2.7 小鼠攻毒实验 | 第52页 |
3.2.8 肝脏载菌实验 | 第52-53页 |
3.2.9 小鼠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 第5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4页 |
3.3.1 小鼠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3.3.2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第54-58页 |
3.3.3 间接ELISA检测血清抗体 | 第58-60页 |
3.3.4 小鼠攻毒试验结果 | 第60-61页 |
3.3.5 肝脏载菌实验 | 第61页 |
3.3.6 小鼠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 第61-64页 |
3.4 讨论 | 第64-66页 |
3.5 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附录一 | 第78-79页 |
附录二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