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防放线菌组合防治枯、黄萎病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作物枯、黄萎病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 ·病原 | 第9页 |
| ·为害症状 | 第9-10页 |
| ·枯、黄萎病防治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生物防治 | 第11-16页 |
| ·拮抗微生物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土传病害生防微生物种类 | 第12-13页 |
| ·生物防治的拮抗机理 | 第13-15页 |
| ·枯、黄萎病生物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 ·放线菌生防优势 | 第16-18页 |
| ·放线菌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6-17页 |
| ·放线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第17页 |
| ·放线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放线菌作为生防制剂对枯、黄萎病的应用前景展望 | 第18页 |
| ·论文设计思路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生防放线菌离体抑菌作用 | 第20-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 ·培养基 | 第20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0页 |
| ·供试品种 | 第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 ·5种生防放线菌离体抑菌作用测定 | 第20-21页 |
| ·持续抑菌作用测定 | 第21页 |
| ·种子内吸作用 | 第21页 |
| ·复合菌剂平板抑菌试验 | 第21-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 ·不同生防放线菌的离体抑菌作用 | 第22页 |
| ·持续抑菌作用 | 第22-24页 |
| ·种子内吸作用 | 第24页 |
| ·复合菌剂平板抑制测定 | 第24-2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生防菌生物学习性测定 | 第26-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 ·供试菌 | 第26页 |
| ·培养基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 ·生防菌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6页 |
|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26页 |
| ·培养基优化实验 | 第26-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 ·生防菌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页 |
|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 ·培养基优化实验 | 第28-29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温室防病促生作用 | 第31-37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 ·供试菌 | 第31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 ·西瓜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温室防效测定 | 第31-32页 |
| ·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 ·对西瓜枯萎和茄子黄萎病的防治作用 | 第33页 |
| ·对西瓜、茄子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3-3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作物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第37-41页 |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 ·供试菌 | 第37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 ·生防菌处理后作物PAL活性值测定 | 第37页 |
| ·生防菌处理植株感染病原菌后PAL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 ·生防菌处理后作物PAL活性值测定 | 第38-39页 |
| ·生防菌处理植株感染病原菌后PAL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0-41页 |
| 第六章 讨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 附图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