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 ·选题的背景、研究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 ·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 ·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 第10-11页 |
| ·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 | 第10页 |
| ·地幔楔横向不均匀性 | 第10页 |
| ·云仙岳火山的成因 | 第10-11页 |
| ·文章结构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地震层析成像概述 | 第12-31页 |
| ·简述 | 第12-14页 |
| ·定义 | 第12页 |
| ·分类 | 第12-13页 |
| ·进展 | 第13-14页 |
| ·原理和方法 | 第14-21页 |
| ·原理 | 第14-16页 |
| ·模型参数化 | 第16-17页 |
| ·三维射线追踪 | 第17-19页 |
| ·地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 | 第19-20页 |
| ·分辨率和误差分析 | 第20-21页 |
| ·层析成像方法在国内的应用 | 第21-28页 |
|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 | 第21-23页 |
| ·西南地区 | 第23-24页 |
| ·西北地区 | 第24-25页 |
| ·华北及其邻区 | 第25-26页 |
| ·华南及其邻区 | 第26-27页 |
| ·中国临近海域 | 第27-28页 |
| ·层析成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 第28-31页 |
| ·地震定位的准确性 | 第28-29页 |
| ·射线追踪的精度 | 第29页 |
| ·射线交叉的密度 | 第29-30页 |
| ·层析结果的瞬时性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赵大鹏层析成像方法的特点及其研究成果 | 第31-50页 |
| ·特点 | 第31-36页 |
| ·研究成果 | 第36-44页 |
| ·俯冲板块与岛弧岩浆作用 | 第37-38页 |
| ·弧后板块扩张 | 第38页 |
| ·岩浆对地壳强震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强震震源区的流体 | 第40-42页 |
| ·地球深部构造与动力学 | 第42-44页 |
| ·最新进展 | 第44-50页 |
| ·双台法 | 第44-47页 |
| ·sP深度转换震相和台网外部成像 | 第47-50页 |
| 第四章 使用纵波和横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日本九州地区岩石圈结构及泊松比异常 | 第50-79页 |
| ·引言 | 第50-52页 |
| ·数据 | 第52-53页 |
| ·方法 | 第53-65页 |
| ·模型参数化 | 第53-57页 |
| ·阻尼系数的选取 | 第57-58页 |
| ·光滑系数的选取 | 第58-65页 |
| ·泊松比的求取 | 第65页 |
| ·分辨率测试 | 第65-68页 |
| ·结果 | 第68-76页 |
| ·讨论 | 第76-79页 |
| ·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 | 第76页 |
| ·地幔楔不均匀性 | 第76-77页 |
| ·岛弧火山活动 | 第77-79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9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