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推施工阶段钢箱梁桥受力性能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顶推法施工的发展 | 第11-18页 |
|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1-13页 |
|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 ·国内顶推技术发展特点 | 第15-18页 |
| ·顶推法施工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2 顶推工艺介绍 | 第21-35页 |
| ·顶推法施工分类 | 第21-28页 |
| ·单点顶推 | 第21-22页 |
| ·多点顶推 | 第22-28页 |
| ·其他分类 | 第28页 |
| ·制梁台座 | 第28-29页 |
| ·滑道装置 | 第29-30页 |
| ·顶推过程中的临时设施 | 第30-31页 |
| ·临时墩 | 第30-31页 |
| ·导梁 | 第31页 |
| ·顶推导向及纠偏 | 第31页 |
| ·顶推法施工优缺点 | 第31-32页 |
| ·顶推法施工的优点 | 第31-32页 |
| ·顶推法施工的不足 | 第32页 |
| ·对顶推法施工的几点体会 | 第32-35页 |
| 3 基于解析法的主梁受力分析 | 第35-49页 |
| ·计算模型简介 | 第35-36页 |
| ·第一阶段导—主梁相互作用模型 | 第36页 |
| ·第二阶段导—主梁相互作用模型 | 第36-37页 |
| ·主梁最大负弯矩值研究 | 第37-42页 |
| ·B点负弯矩值M_B的变化分析 | 第37-42页 |
| ·C点负弯矩值M_C的变化分析 | 第42页 |
| ·主梁纵向最大正弯矩值的研究 | 第42-44页 |
| ·支点最大反力的研究 | 第44-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4 顶推施工钢箱梁杆系有限元分析 | 第49-69页 |
| ·依据工程简介 | 第49-56页 |
| ·通惠河钢箱梁工程概况 | 第49-50页 |
| ·曲线钢箱梁受力特点 | 第50-53页 |
| ·施工方案 | 第53-56页 |
| ·计算方法介绍 | 第56-57页 |
| ·施工阶段仿真分析模型 | 第57-67页 |
| ·建模要点 | 第57页 |
| ·计算模型 | 第57-58页 |
| ·顶推施工工况划分 | 第58-60页 |
| ·顶推钢箱梁过程中各支座反力 | 第60-62页 |
| ·位移计算 | 第62-64页 |
| ·钢箱梁整体受力性能分析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5 钢箱梁板壳有限元分析 | 第69-87页 |
| ·钢箱梁分析方法 | 第69-70页 |
| ·有限元法 | 第69页 |
| ·Ansys中的壳单元SHELL63 | 第69-70页 |
| ·基于施工阶段的箱梁整体应力分析 | 第70-78页 |
| ·模型建立 | 第70-71页 |
| ·结果分析 | 第71-78页 |
| ·箱梁支座位置处局部受力分析 | 第78-86页 |
| ·模型建立 | 第78-79页 |
| ·结果分析 | 第79-83页 |
| ·角隅加劲肋对局部应力的影响 | 第83-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6 基于接触有限元的桥墩受力性能研究 | 第87-111页 |
| ·接触问题概述 | 第87-93页 |
| ·接触的分类及计算方法介绍 | 第87-90页 |
| ·数值分析软件Ansys中的接触分析方法 | 第90-93页 |
| ·永久墩分析 | 第93-100页 |
| ·工程背景介绍 | 第93-94页 |
| ·力学模型简化 | 第94-95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95-96页 |
| ·结果分析 | 第96-100页 |
| ·临时墩分析 | 第100-111页 |
| ·工程背景介绍 | 第100-102页 |
| ·力学模型简化 | 第102-103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103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3-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11页 |
| 7 结论和展望 | 第111-113页 |
| ·结论 | 第111页 |
| ·展望 | 第111-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 附录 | 第115-119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9-12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