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BT/PVDF复合材料的研究
摘要 | 第1-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钛酸钡的结构及性质 | 第15-16页 |
·晶体结构 | 第15页 |
·基本性质 | 第15-16页 |
·聚偏二氟乙烯的结构及性质 | 第16-17页 |
·基本结构 | 第16页 |
·基本性质 | 第16-17页 |
·材料的复合效应和复合电介质材料 | 第17页 |
·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共混法 | 第18页 |
·插层法 | 第18页 |
·原位聚合 | 第18-19页 |
·材料介电性质 | 第19-20页 |
·聚合物基介电材料的种类与特点 | 第20-24页 |
·聚合物基体的介电常数 | 第22页 |
·无机物的介电常数 | 第22页 |
·无机粒子的填充量 | 第22-23页 |
·无机填料的形态 | 第23-24页 |
·无机纳米粒子的改性 | 第24-26页 |
·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 | 第25页 |
·纳米粒子表面改善性处理 | 第25页 |
·表面改性实例 | 第25-26页 |
·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两相复合 | 第26-28页 |
·钛酸钡/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前景 | 第26-27页 |
·钛酸钡/聚偏氟乙烯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第27-28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论文课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实验主要原料 | 第30页 |
·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仔细核对仪器的型号和制造公司 | 第30页 |
·样品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BT/PVDF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改性BT/PVDF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 第31页 |
·金属导体/BT/PVDF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 第31页 |
·测试方法 | 第31-34页 |
·介电性能的分析 | 第31页 |
·击穿场强的测试 | 第31-32页 |
·形貌分析 | 第32页 |
·红外分析 | 第32页 |
·热重分析 | 第32-34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4-54页 |
·纯BT/PVDF复合材料 | 第34-39页 |
·混合工艺的选取 | 第34页 |
·复合材料的微观状态 | 第34-36页 |
·复合材料热重分析 | 第36页 |
·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分析 | 第36-37页 |
·复合材料的击穿场强分析 | 第37页 |
·复合材料的储能密度分析 | 第37-39页 |
·改性BT/PVDF复合材料 | 第39-45页 |
·表面活性剂的选取 | 第39页 |
·表面活性剂改性BT/PVDF热重分析 | 第39页 |
·FT-IR分析 | 第39-41页 |
·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分析 | 第41-44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页 |
·金属导体/BT/PVDF复合材料 | 第45-54页 |
·复合材料的介电 | 第46页 |
·复合材料的击穿场强 | 第46-48页 |
·复合材料的储能密度 | 第48-50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50页 |
·光分解法制Ag/BT/PVDF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4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2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