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概述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3-16页 |
| ·论文运用的理论 | 第16页 |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 ·论文整体结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系统 | 第19-39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族源分类 | 第19-23页 |
| ·云南少数民族的族源形成 | 第19-20页 |
| ·云南少数民族的族源类征 | 第20-22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地域分布 | 第22-23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形成发展 | 第23-24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个性特征 | 第24-28页 |
| ·多样性 | 第24-25页 |
| ·民族性 | 第25页 |
| ·地域性 | 第25页 |
| ·乡土性 | 第25-26页 |
| ·融和性 | 第26-28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层次 | 第28-38页 |
| ·文化符码理论 | 第28-33页 |
| ·文化符号学的发展 | 第28-31页 |
| ·文化符码的定义 | 第31-32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本质 | 第32-33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文化符码系统的三层次 | 第33-38页 |
| ·三层次架构 | 第33-35页 |
| ·三层次关联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媒材技术层符码 | 第39-57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造型与结构 | 第39-41页 |
| ·造型结构 | 第39-41页 |
| ·背戴方式 | 第41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功能与用途 | 第41-42页 |
| ·实用功能 | 第41-42页 |
| ·装饰功能 | 第42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多元化材质 | 第42-50页 |
| ·植物类 | 第43-46页 |
| ·动物类 | 第46-48页 |
| ·饰物类 | 第48-50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制作与工艺 | 第50-56页 |
| ·制作方法 | 第50页 |
| ·制作工艺 | 第50-56页 |
| ·编织 | 第50-51页 |
| ·纺织 | 第51-52页 |
| ·印染 | 第52-54页 |
| ·挑绣 | 第54-55页 |
| ·拼接 | 第55-56页 |
| ·镶嵌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艺术形式层符码 | 第57-87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构成符码 | 第57-64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点构成 | 第57-59页 |
| ·点的构成形式 | 第57-59页 |
| ·点的表现形式 | 第59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线构成 | 第59-62页 |
| ·线的构成形式 | 第60-61页 |
| ·线的表现形式 | 第61-62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面构成 | 第62-63页 |
| ·面的构成形式 | 第62页 |
| ·面的表现形式 | 第62-63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体构成 | 第63-64页 |
| ·体的构成形式 | 第63页 |
| ·体的表现形式 | 第63-64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色彩符码 | 第64-72页 |
| ·色彩的基调 | 第64-67页 |
| ·色彩的调和 | 第67-69页 |
| ·色彩的对比 | 第69-71页 |
| ·色彩的寓意 | 第71-72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纹样符码 | 第72-81页 |
| ·纹样的分类 | 第73-76页 |
| ·几何类纹样 | 第73页 |
| ·自然类纹样 | 第73-75页 |
| ·生活类纹样 | 第75-76页 |
| ·纹样的构成 | 第76-81页 |
| ·单独纹样 | 第76-77页 |
| ·适合纹样 | 第77-78页 |
| ·连续纹样 | 第78-81页 |
| ·纹样的寓意 | 第81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形式美法则 | 第81-85页 |
| ·尺寸与比例 | 第81-83页 |
| ·对称与均衡 | 第83页 |
| ·统一与对比 | 第83-84页 |
| ·节奏与韵律 | 第84页 |
| ·条理与秩序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语意层符码 | 第87-122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语意主题 | 第87-97页 |
| ·族群识别 | 第87-88页 |
| ·崇拜信仰 | 第88-91页 |
| ·图腾崇拜 | 第88页 |
| ·万物有灵 | 第88-89页 |
| ·辟邪祈福 | 第89-90页 |
| ·宗教信仰 | 第90-91页 |
| ·历史记忆 | 第91-92页 |
| ·神话传说 | 第91-92页 |
| ·民族历史 | 第92页 |
| ·社会功能 | 第92-95页 |
| ·人生礼俗 | 第92-94页 |
| ·社交礼仪 | 第94页 |
| ·地位财富 | 第94-95页 |
| ·情感表达 | 第95页 |
| ·象征意义 | 第95-96页 |
| ·民族审美 | 第96-97页 |
| ·云南各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97-120页 |
| ·氐羌族群的民族包 | 第97-109页 |
| ·彝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97-99页 |
| ·白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99-101页 |
| ·哈尼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01-103页 |
| ·基诺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03-104页 |
| ·景颇族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04-106页 |
| ·傈僳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06-107页 |
| ·拉祜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07-108页 |
| ·纳西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08-109页 |
| ·百越族群的民族包 | 第109-114页 |
| ·傣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10-112页 |
| ·壮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12-113页 |
| ·布依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13-114页 |
| ·百濮族群的民族包 | 第114-117页 |
| ·佤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14-116页 |
| ·德昂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16-117页 |
| ·苗瑶族群的民族包 | 第117-120页 |
| ·苗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17-119页 |
| ·瑶族包的文化符码语意 | 第119-1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 第六章 云南少数民族包文化符码的传承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第122-131页 |
| ·云南少数民族包的保护和传承 | 第122-123页 |
| ·云南民族包文化符码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第123-129页 |
| ·现代云南民族包的产业化 | 第123-124页 |
| ·现代云南民族包的本土品牌 | 第124-125页 |
| ·现代云南民族包文化符码的设计应用 | 第125-1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1-133页 |
| ·研究成果与总结 | 第131-132页 |
|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 第132-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 图表目录 | 第138-142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2-143页 |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