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非点源贡献率核定及总量负荷分配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1 绪论 | 第14-2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 第19-2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1-39页 |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 第21-30页 |
·指数模型 | 第22-23页 |
·分级评分模型 | 第23-24页 |
·不确定性模型 | 第24-30页 |
·污染物分析及来源解析技术 | 第30-34页 |
·污染物空间分析技术 | 第30-31页 |
·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 | 第31-34页 |
·污染物负荷总量分配 | 第34-39页 |
·负荷总量分配原则 | 第34-36页 |
·国内外负荷总量分配方法研究 | 第36-3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9-69页 |
·富营养化灰色综合评价 | 第39-44页 |
·灰色系统基本概念 | 第39-40页 |
·富营养化灰色综合评价方法 | 第40-42页 |
·灰色综合评价方法修正 | 第42-44页 |
·监测数据空间分析方法 | 第44-50页 |
·空间插值概述 | 第45页 |
·空间插值常用方法 | 第45-47页 |
·常用插值方法的比较 | 第47-48页 |
·克里格法原理 | 第48-50页 |
·监测数据多元统计分析 | 第50-60页 |
·聚类分析 | 第51-53页 |
·主成分析及因子分析 | 第53-60页 |
·源解析方法 | 第60-62页 |
·Unmix模型概述 | 第60-61页 |
·Unmix模型原理 | 第61-62页 |
·区域污染物总量负荷分配方法 | 第62-66页 |
·区域地域一次分配法 | 第63-66页 |
·各地域内各行业二次分配法 | 第66页 |
·研究路线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4 基于改进灰色聚类的富营养化评价 | 第69-78页 |
·太湖概况 | 第69-70页 |
·评价基础数据及标准 | 第70-71页 |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数据处理 | 第71-73页 |
·评价结果 | 第73-74页 |
·评价结果比较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水体污染物及来源解析 | 第78-115页 |
·水质指标变化特征 | 第78-85页 |
·四指标时间变化 | 第78-80页 |
·四指标空间分布 | 第80-85页 |
·污染物监测数据多元统计分析 | 第85-100页 |
·监测点聚类及营养盐分析 | 第86-94页 |
·监测点因子分析 | 第94-100页 |
·污染物来源解析 | 第100-113页 |
·Ⅰ类点污染因素解析 | 第100-104页 |
·Ⅱ类点污染因素解析 | 第104-106页 |
·Ⅲ类点污染因素解析 | 第106-110页 |
·Ⅳ类点污染因素解析 | 第110-113页 |
·来源解析结果解释 | 第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6 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总量削控 | 第115-146页 |
·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总量预测 | 第115-126页 |
·畜禽污染负荷预测 | 第115-117页 |
·农村生活污染负荷预测 | 第117-118页 |
·农田径流污染负荷预测 | 第118-119页 |
·水产养殖污染负荷预测 | 第119-120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120-126页 |
·总量削控目标 | 第126-130页 |
·TP浓度阈值推导模型 | 第127-128页 |
·基础数据 | 第128-129页 |
·富营养化控制目标等级及TP浓度阈值 | 第129页 |
·总量削控目标值 | 第129-130页 |
·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总量削控方案 | 第130-138页 |
·削控总量地域一次分配 | 第130-134页 |
·削控总量行业二次分配 | 第134-138页 |
·控制建议与措施 | 第138-142页 |
·农田径流污染物控制建议 | 第138-140页 |
·畜禽养殖建议 | 第140-141页 |
·农村生活建议 | 第141-142页 |
·流域污染物总量削控专家系统框架设计 | 第142-144页 |
·实现功能及设计思路 | 第142-143页 |
·知识库的创建和管理 | 第143页 |
·系统数据库 | 第143-144页 |
·推理机模块设计 | 第144页 |
·解释程序的设计 | 第144页 |
·用户界面设计 | 第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9页 |
·结论 | 第146-147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47页 |
·展望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8页 |
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8-169页 |
作者简历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