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 ·盆-山耦合研究简史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盆-山耦合研究简要历史与现状 | 第10-11页 |
| ·盆-山耦合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盆-山耦合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 ·盆-山耦合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盆-山耦合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第16-18页 |
| 第2章 盆-山结合带(山前)构造样式 | 第18-28页 |
| ·造山带的山前构造 | 第18-20页 |
| ·逆冲带前缘 | 第20-26页 |
| ·隐伏逆冲前缘(Buried Thrust Fronts) | 第20-23页 |
| ·暴露的逆冲前缘(Emergent Thrust Fronts) | 第23-26页 |
|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前人研究历史 | 第28-37页 |
|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28-31页 |
| ·区域地层发育概况 | 第31-35页 |
| ·中元古界 | 第31页 |
| ·新元古界 | 第31-32页 |
| ·古生界 | 第32-34页 |
| ·中生界 | 第34-35页 |
| ·新生界 | 第35页 |
| ·岩浆岩 | 第35-37页 |
| 第4章 米仓山-四川盆地结合带构造格局 | 第37-53页 |
| ·米仓山核部杂岩体的构造变形 | 第37-39页 |
| ·米仓山南缘西段的构造变形 | 第39-47页 |
| ·基底与盖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 | 第39页 |
| ·断裂构造 | 第39-42页 |
| ·褶皱构造 | 第42-47页 |
| ·米仓山南缘东段的构造变形 | 第47-49页 |
| ·断裂构造 | 第47-48页 |
| ·褶皱构造 | 第48页 |
| ·单斜构造 | 第48-49页 |
| ·米仓山南缘的构造变形样式与构造格局 | 第49-53页 |
| 第5章 米仓山南缘构造变形机制分析 | 第53-69页 |
| ·米仓山南缘西段变形机制 | 第53-60页 |
| ·米仓山南缘中段变形机制 | 第60-65页 |
| ·米仓山南缘东段变形机制 | 第65-66页 |
| ·构造变形优选方向分析 | 第66页 |
| ·小结 | 第66-69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