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前言 | 第18-28页 |
第一部分 β1-AR基因C389G位点SNP与特发室早的关系 | 第28-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1、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2、溶液配制 | 第29页 |
3、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4、实验方法步骤 | 第30-36页 |
结果 | 第36-43页 |
1、β1-AR基因C389G位点SNP在中国华南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 | 第36页 |
2、室早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 | 第36-37页 |
3、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第37-38页 |
4、室早组和对照组TGF-β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 第38-39页 |
5、β1-AR基因C389G位点SNP对室早的相对危险度 | 第39页 |
6、β1-AR基因C389G位点G等位基因对室早的相对危险度 | 第39页 |
7、β1-AR基因C389G位点基因型与PRA的关系 | 第39-41页 |
8、β1-AR基因C389G位点基因型与HRT的关系 | 第41-43页 |
第二部分 射频消融术后频发性室早PRA及HRT各值的变化 | 第43-49页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43-44页 |
1. 研究对象 | 第43页 |
2. 消融方法及成功标准 | 第43-44页 |
3. 实验设计 | 第44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44页 |
结果 | 第44-49页 |
1.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第44页 |
2. RF前不同基因型临床资料特征 | 第44-45页 |
3. RF后1月不同基因型室早患者临床特征 | 第45-46页 |
4. RF后三种基因型之间PRA、TO、TS值的改善程度比较 | 第46-49页 |
讨论 | 第49-58页 |
1、IPVCs发病机制相关问题 | 第49-51页 |
2、ANS功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 第51-53页 |
3、β1-AR基因C389G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 | 第53-55页 |
4、自主神经与PRA、HRT的关系 | 第55-56页 |
5、β1-AR基因C389G位点SNP与特发室早的关系 | 第56-57页 |
6、RFCA后PRA及HRT的变化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总结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附录-缩略词表 | 第71-73页 |
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