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对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方式改革建议的审视 | 第13-24页 |
(一) “维持现状说”无法克服自侦自捕存在的弊端 | 第13-17页 |
1. 对侦查权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导致审查逮捕程序虚设,监督功能无法有效发挥 | 第14页 |
2. 在实务中,容易出现“以捕代侦”的现象,导致逮捕目的异化 | 第14-15页 |
3. 审查逮捕工作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预 | 第15-16页 |
4. 容易侵犯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 第16页 |
5. 检察机关缺乏中立性 | 第16-17页 |
(二) “交由法院行使说”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 第17-22页 |
1. “交由法院行使说”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2. 交由法院行使存在的障碍 | 第19-22页 |
(三) “事后司法救济说”也不能克服自侦自捕的缺陷 | 第22-24页 |
1. 不利于加强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制约 | 第22-23页 |
2. 没有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进行全面保护 | 第23-24页 |
(四) “交由上一级检察院行使说”具有相对合理性 | 第24页 |
二、职务犯罪案件逮捕决定权上提一级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 第24-32页 |
(一) 逮捕权的性质 | 第25-26页 |
(二) 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案件逮捕决定权的合理性 | 第26-28页 |
1. 检察机关行使逮捕权具有《宪法》上的依据 | 第26-27页 |
2. 检察机关行使逮捕权是由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决定的 | 第27页 |
3. 检察机关行使逮捕权是由我国侦查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 第27-28页 |
4. 照搬国外的做法,将逮捕权交由法院行使,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 第28页 |
(三) 职务犯罪案件逮捕决定权上提一级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 第28-32页 |
1. 不违反《宪法》和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 第28-29页 |
2. 有利于克服平行监督弱化的缺陷,强化对检察权的监督力度 | 第29页 |
3. 有利于保持审查逮捕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 第29-30页 |
4. 有利于加强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护 | 第30页 |
5. 有利于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 第30-31页 |
6. 实务上易于操作 | 第31-32页 |
三、上提一级后职务犯罪案件逮捕决定的程序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45页 |
(一) 上提一级后职务犯罪案件逮捕决定的程序 | 第32-37页 |
1. 上提一级后职务犯罪案件逮捕决定程序的模式 | 第32-34页 |
2. 实务中上提一级后职务犯罪案件逮捕决定程序的内容 | 第34-37页 |
(二) 职务犯罪案件逮捕决定权上提一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5页 |
1. 职务犯罪案件逮捕程序正当性的缺失 | 第38-40页 |
2. 内部监督的缺陷仍然存在,没有彻底改变侦查监督虚化的状况,以捕代侦的现象依然存在 | 第40-41页 |
3. 职务犯罪案件逮捕决定权上提一级改革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41-45页 |
四、完善职务犯罪案件逮捕决定权上提一级改革的建议 | 第45-58页 |
(一) 对改革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完善建议 | 第45-49页 |
1. 采取措施解决办案期限紧张的问题 | 第46-47页 |
2. 调整人员配置,扩充侦查监督队伍,解决办案人员不足的问题 | 第47-48页 |
3. 完善侦捕联动机制 | 第48页 |
4. 经费保障问题 | 第48-49页 |
(二) 构建相关配套制度,实现职务犯罪案件逮捕决定程序的正当化 | 第49-54页 |
1. 引入诉讼式的审查逮捕程序 | 第49-53页 |
2. 完善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救济程序 | 第53-54页 |
(三) 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的外部监督制约 | 第54-58页 |
1. 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 | 第55-56页 |
2. 加强人大对职务犯罪案件的监督力度 | 第56-57页 |
3. 规范社会监督渠道,加强与新闻舆论的沟通交流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