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氮唑配体的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绪论第8-14页
    1.1引言第8页
    1.2多氮唑类杂环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现状第8-12页
        1.2.11,2,3-三氮唑类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第9-11页
        1.2.21,2,4-三氮唑类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现状第11-12页
        1.2.3四氮唑类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第12页
    1.3课题的创新性及研究内容第12-14页
        1.3.1课题的创新性第12-13页
        1.3.2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非均相催化剂TNP-Cu@rGO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水中的应用第14-29页
    2.1引言第14-15页
    2.2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5-16页
        2.2.1实验试剂第15页
        2.2.2实验仪器设备第15-16页
    2.3负载型催化剂TNP-Cu@rGO的设计合成及表征第16-17页
        2.3.1三唑-萘啶-吡啶型三齿配体(TNP)的合成第16页
        2.3.2铜配合物TNP-Cu的合成第16页
        2.3.3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制备第16-17页
        2.3.4非均相催化剂TNP-Cu@rGO的合成第17页
    2.4配体及催化剂的表征及分析第17-21页
        2.4.1配体的核磁表征第17-18页
        2.4.2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第18-19页
        2.4.3X射线能谱分析(EDX)第19页
        2.4.4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19-21页
    2.5TNP-Cu@rGO在水中的应用第21-25页
        2.5.1喹啉合成反应的条件优化第21-22页
        2.5.2喹啉合成反应的底物拓展第22页
        2.5.3催化剂在其他借氢反应中的应用第22-23页
        2.5.4催化剂TNP-Cu@rGO的回收实验第23页
        2.5.5机理探究第23-24页
        2.5.6哈米特方程第24-25页
    2.6实验方法与核磁表征第25-28页
        2.6.1喹啉类3的合成方法第25页
        2.6.2二芳基胺6的合成方法第25页
        2.6.3产物的核磁表征第25-28页
    2.7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非均相催化剂PT-Ir@SBA-15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无溶剂条件下的应用第29-46页
    3.1引言第29页
    3.2实验试剂第29-30页
    3.3负载型催化剂PT-Ir@SBA-15的合成第30-31页
        3.3.1铱配合物(PT-Ir)的合成第30页
        3.3.2非均相催化剂PT-Ir@SBA-15的合成第30-31页
    3.4铱络合物及催化剂的相关表征第31-35页
        3.4.1铱配合物(PT-Ir)的晶体结构表征第31-32页
        3.4.2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EDX)第32-33页
        3.4.3透射电镜(TEM)第33-34页
        3.4.4红外分析(IR)第34页
        3.4.5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34-35页
    3.5催化剂PT-Ir@SBA-15在无溶剂条件下的应用第35-39页
        3.5.1烷基化喹啉合成的条件优化第35-36页
        3.5.2底物拓展第36-37页
        3.5.3β-甲基与β-亚甲基的竞争实验第37-38页
        3.5.4PT-Ir@SBA-15催化醇与醇的借氢反应第38页
        3.5.5回收实验第38-39页
    3.6机理探究第39-40页
    3.7实验方法与核磁表征第40-44页
        3.7.1喹啉类10的合成方法第40页
        3.7.2二芳基酮类15的合成方法第40页
        3.7.3产物的核磁表征第40-44页
    3.8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非均相催化剂Fe-TPP-TOS在借氢反应中的性能探究第46-62页
    4.1引言第46-47页
    4.2实验试剂第47页
    4.3负载型催化剂Fe-TPP-TOS的设计合成第47-50页
        4.3.1三唑-吡啶-吡啶型三齿配体(TPP)的设计合成第47-48页
        4.3.2配体的核磁表征第48-50页
    4.4配合物TPP-Fe的设计合成及晶体结构第50-52页
        4.4.1配合物TPP-Fe的合成第50页
        4.4.2配合物TPP-Fe的晶体结构第50-52页
    4.5负载型催化剂TPP-Fe-TOS的设计合成及表征第52-57页
        4.5.1二氧化钛微球(TOS)的合成第52页
        4.5.2负载型催化剂TPP-Fe-TOS的合成第52页
        4.5.3扫描电镜(SEM)第52-53页
        4.5.4透射电镜(TEM)第53页
        4.5.5X射线能谱分析(EDX)第53-54页
        4.5.6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第54-55页
        4.5.7X射线衍射(XRD)第55-56页
        4.5.8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56-57页
    4.6TPP-Fe-TOS在借氢反应中的性能研究第57-60页
    4.7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5.1全文总结第62页
    5.2工作展望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附图第72-79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云杉木质素酚羟基结构定量测定的研究
下一篇:磷酸-超声法分离桉木木质素及其结构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