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0-37页 |
1.1催化氧化一氧化碳 | 第10-18页 |
1.1.1非均相催化 | 第10页 |
1.1.2一氧化碳氧化概述 | 第10-11页 |
1.1.3催化一氧化碳氧化的催化剂 | 第11-18页 |
1.1.3.1催化剂的功能显示 | 第11-12页 |
1.1.3.2催化剂的基本组成 | 第12-17页 |
1.1.3.3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 第17-18页 |
1.2团簇科学简述 | 第18-32页 |
1.2.1团簇的尺寸、性质及用途 | 第18-19页 |
1.2.2团簇-研究表面活性位点的理想模型 | 第19-20页 |
1.2.3团簇的实验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1.2.3.1团簇的制备 | 第20-21页 |
1.2.3.2团簇反应的实验方法 | 第21页 |
1.2.3.3团簇的检测与表征 | 第21-23页 |
1.2.3.4本论文涉及的实验装置 | 第23-25页 |
1.2.3.5实验数据的获取 | 第25-27页 |
1.2.4团簇的理论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1.2.4.1密度泛函理论 | 第27-28页 |
1.2.4.2团簇结构优化 | 第28页 |
1.2.4.3反应路径计算 | 第28-29页 |
1.2.4.4单分子反应速率计算 | 第29-30页 |
1.2.5金属氧化物团簇 | 第30-32页 |
1.2.5.1中性金属氧化物团簇 | 第30-32页 |
1.3论文选题背景和工作介绍 | 第32-37页 |
1.3.1选题背景-团簇上CO氧化和催化 | 第32-35页 |
1.3.2工作介绍 | 第35-37页 |
第二章中性金钒异核氧化物团簇催化氧化CO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 第37-46页 |
2.1前言 | 第37-38页 |
2.2实验与理论方法 | 第38-39页 |
2.2.1中性AuVO2-4团簇的制备及反应性表征 | 第38页 |
2.2.2理论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2.3实验与理论结果 | 第39-43页 |
2.3.1中性AuVO2-4团簇与CO和O2的反应 | 第39-40页 |
2.3.2中性AuVO2-4团簇催化氧化CO的反应机理 | 第40-43页 |
2.4讨论 | 第43-45页 |
2.5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掺杂高氧化态Ir(Ⅵ)的中性团簇IrAl2O8催化氧化CO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 第46-57页 |
3.1前言 | 第46-47页 |
3.2实验与理论方法 | 第47-48页 |
3.2.1中性IrAl2O4-8团簇的制备及反应性表征 | 第47页 |
3.2.2理论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3.3实验与理论结果 | 第48-54页 |
3.3.1中性IrAl2O4-8团簇与CO和O2的反应 | 第48-50页 |
3.3.2中性IrAl2O4-8团簇连续催化氧化CO的反应机理 | 第50-54页 |
3.4讨论 | 第54-55页 |
3.5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9页 |
附录 | 第79-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附件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