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至更年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祖国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认识 | 第10-20页 |
·古代医家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第10-11页 |
·现代中医家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第11-20页 |
2.西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第20-26页 |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定义 | 第20页 |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 | 第20-21页 |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第21-22页 |
·临床表现 | 第22-24页 |
·治疗 | 第24-26页 |
临床研究 | 第26-33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6-28页 |
·病例来源 | 第26页 |
·诊断标准 | 第26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6-27页 |
·病情程度判定标准 | 第27页 |
·一般资料 | 第27-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分组方法 | 第28页 |
·治疗方法 | 第28-29页 |
·观察指标 | 第29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9-30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30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临床疗效观测结果 | 第30-31页 |
·检测指标结果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42页 |
1. 立题依据 | 第33-34页 |
2. 二至更年汤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4-40页 |
·方药分析 | 第34-37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7-40页 |
3. 作用机理探讨 | 第40-42页 |
·对内分泌的影响 | 第40-41页 |
·对植物神经的调节 | 第41页 |
·对免疫机能的调节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附表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54页 |